论我国苏南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以无锡市锡山区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论 | 第11-17页 |
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16页 |
四、 本文的创新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相关概念 | 第17-21页 |
第一节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概念与理论依据 | 第17-19页 |
一、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概念 | 第17-18页 |
二、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 | 第19-21页 |
一、 属于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 第19-20页 |
二、 对象的特定性 | 第20页 |
三、 保障标准最低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概述 | 第21-29页 |
第一节 国外及港台地区社会救助制度概况 | 第21-24页 |
一、 英国 | 第21-22页 |
二、 美国 | 第22页 |
三、 日本 | 第22-23页 |
四、 我国香港地区 | 第23-24页 |
五、 我国台湾地区 | 第24页 |
第二节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 第24-27页 |
一、 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第24-26页 |
二、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第26-27页 |
第三节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无锡的发展 | 第27-29页 |
一、 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27-28页 |
二、 发展中的亮点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9-35页 |
第一节 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 | 第29-33页 |
一、 法律法规缺失 | 第29-30页 |
二、 家计调查设计不科学 | 第30-31页 |
三、 低保制度覆盖面有局限性 | 第31-32页 |
四、 法定权利义务模糊不清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制度运行方面的问题 | 第33-35页 |
一、 优亲厚友违规操作 | 第33页 |
二、 福利依赖消极就业 | 第33-34页 |
三、 与其他社会救助制度的衔接不完善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无锡市锡山区完善低保制度的探索 | 第35-44页 |
第一节 首创“深度贫困”救助体系 | 第35-39页 |
一、 深度贫困的涵义 | 第35页 |
二、 深度贫困家庭的评定程序 | 第35-38页 |
三、 深度贫困的救助管理模式 | 第38页 |
四、 深度贫困救助与低保制度的异同 | 第38-39页 |
五、 深度贫困救助产生的影响 | 第39页 |
第二节 配合低保制度建立多维度全方位救助体系 | 第39-41页 |
一、 配套救助政策简介 | 第39-41页 |
二、 建立配套救助的意义 | 第41页 |
第三节 政府出资购买专业社工服务 | 第41-44页 |
一、 社工的定义 | 第41-42页 |
二、 购买服务的背景 | 第42-43页 |
三、 社工服务内容 | 第43-44页 |
四、 购买社工服务的意义与影响 | 第44页 |
第五章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策分析 | 第44-51页 |
第一节 完善法律法规 | 第44-47页 |
一、 尽早出台社会救助法 | 第45页 |
二、 细化法规条例 | 第45-46页 |
三、 提高违法成本 | 第46-47页 |
第二节 探索制度革新 | 第47-49页 |
一、 尝试建立按需救助机制 | 第47-48页 |
二、 逐步建立分类救助机制 | 第48页 |
三、 探索建立就业激励机制 | 第48-49页 |
第三节 拓展实施途径 | 第49-51页 |
一、 政府购买服务 | 第49-50页 |
二、 引入第三方监督 | 第50-51页 |
结束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