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5页 |
·四川牡丹的相关记载 | 第10-12页 |
·四川牡丹的相关国内研究 | 第12-15页 |
·四川牡丹的园林应用前景 | 第15页 |
·传粉生物学简史 | 第15-17页 |
·相关研究概述 | 第17-24页 |
·花部结构 | 第17页 |
·柱头可授性研究 | 第17-19页 |
·花粉活性研究概况 | 第19-20页 |
·传粉媒介 | 第20-22页 |
·交配系统 | 第22-24页 |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2页 |
·研究材料 | 第25-26页 |
·研究时间和地点 | 第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32页 |
·联苯胺-过氧化氢法 | 第26-27页 |
·柱头粘液观察记录 | 第27页 |
·TTC法 | 第27-28页 |
·套袋(网)控制授粉法 | 第28-29页 |
·花结构解剖、观察、测定法 | 第29-31页 |
·OCI指数法 | 第31页 |
·P/O花粉胚珠比法 | 第31-32页 |
·访花生物调查 | 第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58页 |
·柱头可授性检测及粘液分泌观察记录 | 第32-34页 |
·柱头可授性试验结果 | 第32-33页 |
·柱头粘液分泌试验结果 | 第33页 |
·分析 | 第33-34页 |
·花粉活性 | 第34-39页 |
·花粉活性试验结果 | 第34-35页 |
·分析 | 第35-39页 |
·控制授粉 | 第39-42页 |
·控制授粉试验结果 | 第39-40页 |
·分析 | 第40-42页 |
·花部结构特征 | 第42-47页 |
·花部结构特征试验结果 | 第42-46页 |
·分析 | 第46-47页 |
·OCI指数 | 第47-49页 |
·OCI指数试验结果 | 第47-48页 |
·分析 | 第48-49页 |
·P/O花粉胚珠比 | 第49-50页 |
·P/O花粉胚珠比试验结果 | 第49-50页 |
·分析 | 第50页 |
·访花生物 | 第50-58页 |
·访花生物调查结果 | 第50-52页 |
·访花生物形态、习性及行为 | 第52-58页 |
·分析 | 第58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8-63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讨论 | 第59-63页 |
·排除对试验的干扰 | 第59-60页 |
·四川牡丹的形态特征 | 第60页 |
·不散粉、散粉始终无活性和花粉活性的突然消失又恢复 | 第60-61页 |
·离体水培养花朵的花粉活性曲线剧烈波动 | 第61页 |
·居群花朵特点呈现出阶段性 | 第61-62页 |
·四川牡丹的观赏价值 | 第62页 |
·访花生物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