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 植物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12-15页 |
·禾谷类植物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竹子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2 植物转基因研究 | 第15-17页 |
·禾谷类植物转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基因枪法 | 第15-16页 |
·农杆菌介导法 | 第16-17页 |
·竹子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17页 |
3 竹子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和转基因的应用前景 | 第17-18页 |
·快速繁殖 | 第17页 |
·种质保存 | 第17-18页 |
·杂交育种 | 第18页 |
·突变体筛选与良种选育 | 第18页 |
4 竹子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和转基因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5 本研究的进展与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不同竹种再生能力的比较 | 第20-2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外植体消毒 | 第21页 |
·愈伤组织诱导 | 第21页 |
·愈伤组织增殖 | 第21页 |
·愈伤组织分化 | 第21页 |
·培养条件与统计方法 | 第21-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4页 |
·不同竹种愈伤组织及致密、颗粒状愈伤组织的诱导情况 | 第22-23页 |
·不同竹种愈伤组织的分化情况 | 第23-24页 |
3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竹子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25-35页 |
1 泰国巨竹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25-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页 |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2,4-D 浓度对泰国巨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5页 |
·ABA 浓度对泰国巨竹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 | 第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7页 |
·2,4-D 浓度对泰国巨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5-26页 |
·ABA 浓度对泰国巨竹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2 印尼巨竹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28-3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页 |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ABA 浓度对印尼巨竹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 | 第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3 云南巨竹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30-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页 |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2,4-D 浓度对云南巨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0页 |
·ABA 对云南巨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0页 |
·ABA 和 2,4-D 浓度对云南巨竹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 | 第30页 |
·植物激素组合对云南巨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第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2,4-D 浓度对云南巨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0-31页 |
·ABA 对云南巨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1-32页 |
·ABA 和 2,4-D 浓度对云南巨竹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 | 第32-33页 |
·植物激素组合对云南巨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竹子转基因研究 | 第35-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转基因受体材料 | 第35页 |
·农杆菌菌株与质粒 | 第35页 |
·农杆菌介导竹子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 | 第35-36页 |
·愈伤组织的预培养 | 第35页 |
·菌液的制备与共培养 | 第35-36页 |
·恢复培养 | 第36页 |
·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及植株再生 | 第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7页 |
3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8-42页 |
1 结论 | 第38-39页 |
·不同竹种再生能力的比较 | 第38页 |
·竹子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38页 |
·泰国巨竹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38页 |
·印尼巨竹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38页 |
·云南巨竹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38页 |
·竹子转基因研究 | 第38-39页 |
2 讨论 | 第39-42页 |
·不同竹种再生能力的比较 | 第39页 |
·竹子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39-40页 |
·竹子转基因研究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
附图 | 第49-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个人简介 | 第62页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