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1页 |
| ABSTRACT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4页 |
| 本章提要 | 第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5页 |
| ·玉米产量潜力遗传改良 | 第15-16页 |
| ·玉米品种演进的生理生态基础 | 第16-22页 |
| ·我国玉米品种的演进 | 第22-24页 |
| ·我国玉米栽培技术的发展 | 第24-25页 |
|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25-28页 |
| ·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 ·研究路线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4页 |
| 第二章 东北春玉米品种生产力与氮肥效率的演变特征及趋势 | 第34-50页 |
| 本章提要 | 第34-3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 ·试验区概况 | 第35页 |
| ·试验设计 | 第35-36页 |
| ·田间管理 | 第36-37页 |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7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5页 |
| ·东北春玉米品种植株形态的演变特征及趋势 | 第37-39页 |
| ·东北春玉米品种生产力的演变特征及趋势 | 第39-42页 |
| ·东北春玉米品种氮肥效率的演变特征及趋势 | 第42-44页 |
| ·东北春玉米品种抗逆性的演变特征及趋势 | 第44-45页 |
| ·讨论 | 第45-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第三章 东北春玉米品种植株形态对种植密度和氮肥的响应 | 第50-60页 |
| 本章提要 | 第50-5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1页 |
| ·试验区概况 | 第51页 |
| ·试验设计 | 第51页 |
| ·田间管理 | 第51页 |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51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 ·东北春玉米品种植株形态统计特征 | 第51-52页 |
| ·东北春玉米品种植株形态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 第52-54页 |
| ·东北春玉米品种植株形态对氮肥的响应 | 第54-55页 |
| ·讨论 | 第55-56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第四章 东北春玉米品种生产力对种植密度和氮肥的响应 | 第60-74页 |
| 本章提要 | 第60-6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 ·试验区概况 | 第61页 |
| ·试验设计 | 第61页 |
| ·田间管理 | 第61页 |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61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61-6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2-70页 |
| ·东北春玉米品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统计特征 | 第62页 |
| ·东北春玉米品种群体生产力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 第62-64页 |
| ·东北春玉米品种单株生产力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 第64-65页 |
| ·东北春玉米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 第65-66页 |
| ·东北春玉米品种群体生产力对氮肥的响应 | 第66-68页 |
| ·东北春玉米品种单株生产力对氮肥的响应 | 第68-69页 |
| ·东北春玉米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对氮肥的响应 | 第69-70页 |
| ·讨论 | 第70-71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 第五章 东北春玉米品种氮肥效率对种植密度和氮肥的响应 | 第74-88页 |
| 本章提要 | 第74-7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5-76页 |
| ·试验区概况 | 第75页 |
| ·试验设计 | 第75页 |
| ·田间管理 | 第75页 |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75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75-7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6-83页 |
| ·东北春玉米品种氮肥效率统计特征 | 第76-77页 |
| ·东北春玉米品种氮肥效率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 第77-79页 |
| ·东北春玉米品种各器官氮素含量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 第79-80页 |
| ·东北春玉米品种氮肥效率对氮肥的响应 | 第80-81页 |
| ·东北春玉米品种各器官氮素含量对氮肥的响应 | 第81-83页 |
| ·讨论 | 第83-84页 |
| ·结论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 第六章 东北春玉米高产高效耕作栽培途径 | 第88-102页 |
| 本章提要 | 第88-8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9-91页 |
| ·试验区概况 | 第89页 |
| ·试验设计 | 第89-90页 |
| ·田间管理 | 第90页 |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90-91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9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1-99页 |
| ·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91-93页 |
| ·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93-95页 |
| ·耕作方式与氮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第95-96页 |
| ·耕作方式与氮肥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96-98页 |
| ·耕作方式与氮肥对玉米根系的影响 | 第98-99页 |
| ·不同耕作方式田间作业耗能分析 | 第99页 |
| ·讨论 | 第99-100页 |
| ·结论 | 第100-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2页 |
| 第七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第102-106页 |
| ·讨论 | 第102-103页 |
| ·东北春玉米品种的演变特征与趋势 | 第102页 |
| ·东北春玉米品种对种植密度与氮肥的响应 | 第102-103页 |
| ·东北春玉米高产高效耕作栽培途径 | 第103页 |
| ·主要结论 | 第103-104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04页 |
| ·展望 | 第104-10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6-108页 |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