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用一般科学论文--生物医学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生物材料学论文

癌症诊治用纳米硅质体的制备及功能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缩写及术语表第8-9页
目录第9-15页
Contents第15-20页
第1章 绪论第20-50页
   ·课题背景第20-21页
   ·常规药物载体简介第21-25页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第22-23页
     ·脂质体第23页
     ·树枝状分子第23-24页
     ·液晶材料第24页
     ·水凝胶第24-25页
   ·硅质体研究进展第25-33页
     ·硅质体的设计与制备第26-28页
     ·硅质体的形态特征第28-32页
     ·药物载体第32-33页
   ·光敏感智能药物输送体系研究进展第33-40页
     ·光响应胶束和凝胶第34-37页
     ·光响应脂质体第37-38页
     ·光响应纳米复合材料第38-40页
   ·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癌症简介第40-47页
     ·PDT 的优势第41页
     ·光敏剂(PS)第41-43页
     ·光物理和光化学第43-44页
     ·PDT-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机制第44-45页
     ·光敏剂用于诊疗一体化制剂的研究第45-47页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第47-50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第50-64页
   ·实验原料、试剂及实验仪器第50-52页
     ·实验原料和试剂第50-51页
     ·合成所用试剂的纯化和制备第51-52页
     ·实验仪器第52页
   ·各种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第52-54页
     ·空白硅质体的制备第52-53页
     ·包载亲水性药物硅质体的制备第53页
     ·包载疏水性药物的纳米粒子的制备第53页
     ·PRC 和 PBC 硅质体的制备第53-54页
     ·不同 Mn-PBN 纳米粒子的制备第54页
   ·药物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54-56页
     ·盐酸阿霉素硅质体中药物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54-55页
     ·紫杉醇硅质体中药物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55-56页
   ·细胞毒性实验第56-58页
     ·MTT 法检测细胞毒性第56-57页
     ·空白硅质体及载药硅质体的细胞毒性实验第57页
     ·PBC 硅质体和游离卟啉的细胞毒性实验第57-58页
     ·不同比例 Mn-PBN 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实验第58页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成像第58-59页
     ·PBCs 硅质体和 Mn-PBN 纳米粒子的细胞摄取实验第58-59页
     ·包载钙黄绿素的 PBC 硅质体的激光共聚焦成像第59页
   ·各种物质标准曲线的建立第59-60页
   ·单线态氧的测试第60-61页
     ·蒽二丙酸的二钠盐(ADPA)检测单线态氧第60-61页
     ·四甲基-4-哌啶酮(TEMP)检测单线态氧第61页
     ·α-(4-吡啶基-1-氧)-N-叔丁基硝基酮(POBN)检测单线态氧第61页
   ·PBC 硅质体和 DSPC 脂质体的血液循环动力学实验第61-62页
   ·体外磁共振成像实验第62页
   ·其他表征方法第62-64页
     ·粒度及 Zeta 电位表征第62页
     ·核磁共振波谱表征第62页
     ·透射电镜表征第62-63页
     ·扫描电镜表征第63页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第63页
     ·荧光显微镜测试第63页
     ·紫外可见光谱测试第63页
     ·荧光发射光谱测试第63-64页
第3章 复合脂质结构调控硅质体的药物释放性能第64-86页
   ·引言第64页
   ·设计思路第64-65页
   ·复合脂质的合成第65-70页
     ·复合脂质 B 的合成第66-67页
     ·复合脂质 C 的合成第67-68页
     ·复合脂质 D 的合成第68-70页
   ·空白硅质体的研究第70-75页
     ·空白硅质体 A、B、C、D 的制备第70-71页
     ·粒径、Zeta 电位和透射电镜表征第71-72页
     ·稳定性考察第72-74页
     ·细胞毒性实验第74-75页
   ·盐酸阿霉素硅质体的研究第75-80页
     ·盐酸阿霉素标准曲线的建立第75-76页
     ·盐酸阿霉素硅质体的制备和表征第76-77页
     ·药物体外释放实验第77-78页
     ·药物体外释放速率差异的原因分析第78-79页
     ·细胞毒性实验第79-80页
   ·紫杉醇硅质体的研究第80-84页
     ·紫杉醇标准曲线的建立第80页
     ·紫杉醇硅质体的制备和表征第80-83页
     ·药物体外释放实验第83-84页
     ·细胞毒性实验第84页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4章 光响应硅质体的制备及光控释放性能研究第86-104页
   ·引言第86页
   ·设计思路第86-87页
   ·AZOSIL 复合脂质的合成与表征第87-91页
   ·PRC 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第91-94页
     ·PRC 纳米粒子的制备第91-92页
     ·PRC 纳米粒子的粒径分布及电镜图片第92-93页
     ·形态稳定性第93-94页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第94-98页
     ·偶氮苯单体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第94-95页
     ·AZOSIL 复合脂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第95-96页
     ·PRC 粒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第96-98页
   ·PRC 粒子脂质双层中偶氮苯基团的排列方式第98-99页
   ·光致异构动力学第99-100页
   ·光控释放药物性能第100-103页
     ·尼罗红染料标准曲线的建立第100-101页
     ·光控释放尼罗红实验第101-103页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5章 光动力诊治用硅质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104-131页
   ·引言第104-105页
   ·设计思路第105页
   ·PORSIL 复合脂质的合成与表征第105-109页
     ·5-(4-氨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 11 的合成第106-108页
     ·复合脂质 PORSIL 的合成第108-109页
   ·PBC 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第109-110页
   ·稳定性第110-111页
   ·化学键连卟啉的优势第111-113页
   ·PBC 纳米粒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表征第113-116页
     ·PBC 纳米粒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标准曲线的建立第113-114页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第114-115页
     ·荧光发射光谱第115-116页
   ·单线态氧产生能力检测第116-123页
     ·ADPA 检测单线态氧第116-118页
     ·TEMP 检测单线态氧第118-119页
     ·POBN 检测单线态氧第119-123页
   ·PBC 粒子中单线态氧产生的机理第123-124页
   ·PBC 粒子的细胞内定位及细胞摄取方式第124-125页
   ·细胞光动力实验第125-128页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光动力实验效果第125-126页
     ·MTT 法检测光动力实验效果第126-128页
   ·体内血液循环动力学第128-129页
   ·本章小结第129-131页
第6章 PDT/MRI 诊治用纳米粒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131-153页
   ·引言第131页
   ·设计思路第131-132页
   ·水溶性锰卟啉 NH2-Mn-TPPS3的合成及表征第132-135页
     ·磺酸化氨基卟啉 NH2-TPPS3的合成第132-133页
     ·磺酸化氨基锰卟啉 NH2-Mn-TPPS3的合成第133-134页
     ·NH2-TPPS3与 NH2-Mn-TPPS3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第134-135页
   ·相关标准曲线的建立第135-136页
     ·含羧基纳米粒子 PBN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135页
     ·NH2-Mn-TPPS3标准曲线的建立第135-136页
   ·Mn-PBN 纳米粒子的制备条件及分离方法考察第136-138页
     ·化学反应过程第136-137页
     ·反应条件第137-138页
     ·Mn-PBN 粒子分离提纯方法的考察第138页
   ·单线态氧产生能力的初步测试第138-140页
     ·ADPA 法检测单线态氧第138-139页
     ·荧光光谱法验证单线态氧产生能力第139-140页
   ·不同比例锰卟啉纳米粒子 Mn-PBN 的制备及相关性质表征第140-145页
     ·不同比例 Mn-PBN 粒子的粒度、电位及 TEM 图片第140-142页
     ·不同比例 Mn-PBN 粒子水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第142-144页
     ·不同比例锰卟啉纳米粒子 Mn-PBN 水溶液的荧光光谱分析第144页
     ·不同比例 Mn-PBN 纳米粒子产生单线态氧能力的检测第144-145页
   ·体外磁共振成像效果检测第145-148页
     ·锰卟啉和 9.9% Mn-PBN 纳米粒子的体外磁共振成像效果第145-147页
     ·不同比例 Mn-PBN 纳米粒子的体外磁共振成像效果第147-148页
   ·细胞实验第148-151页
     ·细胞对 Mn-PBN 纳米粒子的摄取第148-149页
     ·细胞毒性实验第149-151页
   ·本章小结第151-153页
结论第153-155页
附录 材料—部分化合物的结构表征第155-171页
参考文献第171-18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第184-187页
致谢第187-188页
个人简历第188页

论文共1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红豆越橘多酚对氧化诱导损伤及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研究
下一篇:光纤光栅传感特性与多点复用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