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地区社会学论文--农村社会学论文

生存方式与乡村环境问题--对山东L村环境问题成因及治理的个案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第1章 导论第14-41页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第14-18页
     ·问题的提出第14-17页
     ·研究意义第17-18页
   ·相关文献述评第18-26页
     ·生存方式与环境问题相关性研究第18-20页
     ·乡村环境问题成因研究第20-22页
     ·农民环境抗争与乡村环境治理研究第22-25页
     ·反思与批判第25-26页
   ·研究基本内容与思路第26-28页
     ·传统与现代的划分第26页
     ·研究内容与思路第26-28页
   ·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第28-37页
     ·基本概念与分析框架第28-34页
     ·研究方法与调查点的选择第34-36页
     ·资料的来源第36-37页
   ·调查点概况第37-41页
     ·区域地理第37页
     ·气候与灾变第37-38页
     ·农田灌溉与农业病虫害第38-39页
     ·村庄简介第39-41页
第2章 乡村生存方式转型与乡村环境问题第41-76页
   ·传统生存方式与环境保护第41-50页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环境第41-46页
     ·传统农民生活方式与环境第46-49页
     ·经济理性与环境理性的契合:传统乡村社会第49-50页
   ·现代生存方式与环境污染第50-66页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与环境第51-57页
     ·现代农民生活方式与环境第57-65页
     ·经济理性与环境理性的断裂:现代乡村社会第65-66页
   ·加工业的引入与污染的加剧第66-72页
     ·肠衣加工业的发展历程第66-69页
     ·肝素钠的提炼第69-70页
     ·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发展与环境何者先行?第70-72页
   ·小结与讨论:生存者的致害者化第72-76页
第3章 乡村社会关系与环境治理第76-133页
   ·村庄伦理与污染同意第76-80页
     ·熟人社会中的关系与伦理第76-78页
     ·利益均沾第78-79页
     ·危害的隐而不彰第79-80页
   ·西湾事件——一次成功的“环境维权”第80-87页
     ·清水湾的变迁第80-81页
     ·探寻维权路,误入环保门第81-85页
     ·环保之路,还有多远?第85-87页
   ·东沟事件——多方利益博弈第87-106页
     ·两次污染突发事件第88-89页
     ·守坝与开坝第89-93页
     ·红水与洪水第93-96页
     ·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第96-106页
   ·建设肠衣小区的构想与失败第106-125页
     ·“发展是第一要务”与“稳定是第一责任”第106-114页
     ·骑虎难下的治污方略第114-121页
     ·以污水的名义第121-125页
   ·小结与讨论:空间、秩序与村民理性第125-133页
     ·公共空间与村民理性第126-129页
     ·乡村伦理与村庄秩序第129-133页
第4章 乡村环境治理的理想图景第133-154页
   ·乡村面源污染的治理第133-138页
     ·本土经验及其存在的问题第133-136页
     ·治理图景第136-138页
   ·乡村点源污染的治理第138-143页
     ·本土尝试及其存在的问题第138-141页
     ·治理图景第141-143页
   ·乡村环境治理的理想图景第143-154页
     ·经济学视角之下的环境治理第143-147页
     ·社会学视角之下的环境治理第147-154页
第5章 结论与反思——站在生存者的角度思考第154-162页
   ·生存机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第155-158页
   ·生存环境主义的思考和展望第158-162页
参考文献第162-169页
附录第169-177页
后记第177-17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公益基金会治理法律制度研究
下一篇:民族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适切性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市蒙古族中小学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