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祠堂建筑形制演变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形制演变的大致规律 | 第18-21页 |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21-25页 |
·时间范畴 | 第21页 |
·空间范畴 | 第21-23页 |
·研究对象 | 第23-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田野调研 | 第25页 |
·文本阅读 | 第25-26页 |
·类型学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广府祠堂的重修现象 | 第27-43页 |
·重修的含义 | 第28-35页 |
·维修 | 第28-30页 |
·扩建 | 第30-32页 |
·迁建 | 第32-34页 |
·小结一 | 第34-35页 |
·案例研究——从化凤院村云麓公祠 | 第35-42页 |
·剖面分析 | 第36-39页 |
·平面分析 | 第39-41页 |
·其他 | 第41-42页 |
·小结二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一把时间的尺 | 第43-63页 |
·建筑形制年代学方法简介 | 第43-45页 |
·建筑形制年代学方法的引入 | 第43-44页 |
·形制年代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44-45页 |
·在广府祠堂研究中引入形制年代学方法 | 第45-47页 |
·广府祠堂纪年信息的获取来源 | 第45-47页 |
·年代标尺样本选取的几点建议 | 第47页 |
·广府祠堂年代标尺样本的选取 | 第47-62页 |
·时间范围 | 第47-48页 |
·地域范围 | 第48页 |
·年代标尺样本简介 | 第48-60页 |
·建立广府祠堂年代标尺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格局 | 第63-94页 |
·从文本中阅读早期格局 | 第64-77页 |
·明代祠堂格局 | 第64-73页 |
·小结一 | 第73-74页 |
·清初大型祠堂格局 | 第74-77页 |
·“广三路”——经典格局分析 | 第77-89页 |
·首开风气者 | 第77-79页 |
·案例研究1——广州陈家祠 | 第79-81页 |
·案例研究2——沙湾作善王公祠 | 第81-84页 |
·三路格局类型的时间分布 | 第84-87页 |
·三路格局类型的地域分布 | 第87-88页 |
·小结二 | 第88-89页 |
·广府祠堂的描述方式 | 第89-93页 |
·路 | 第89页 |
·进、座 | 第89-91页 |
·仪门、牌坊 | 第91-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五章 构架 | 第94-125页 |
·广府祠堂建筑构架的特征与基本构成 | 第94-95页 |
·广府祠堂建筑构架的概念 | 第95-97页 |
·厅堂构架类型分析 | 第97-103页 |
·门堂构架类型分析 | 第103-107页 |
·小结一 | 第107-109页 |
·广府厅堂式构架 | 第109-111页 |
·民间庙宇 | 第109-110页 |
·大型府邸及其他 | 第110-111页 |
·广府殿堂的构架 | 第111-123页 |
·广府殿堂建筑的横架 | 第112-120页 |
·广府殿堂的歇山步架 | 第120-123页 |
·小结二 | 第123-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六章 尺度 | 第125-143页 |
·用尺还原 | 第126-132页 |
·小结一 | 第132-133页 |
·用尺规律探讨 | 第133-136页 |
·对建筑平面尺度的控制 | 第136-138页 |
·对建筑侧样尺度的控制 | 第138-140页 |
·檐口高度 | 第139页 |
·进深与檩距 | 第139-140页 |
·脊檩、金柱高度 | 第140页 |
·小结二 | 第140-141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143页 |
第七章 构造 | 第143-158页 |
·檐部构造 | 第143-146页 |
·檐柱 | 第143页 |
·挑檐 | 第143页 |
·墉——檐柱之外 | 第143-145页 |
·小结一 | 第145-146页 |
·梁架构造 | 第146-152页 |
·梁柱交接 | 第147-148页 |
·横架斗栱组合 | 第148-152页 |
·屋面构造 | 第152-157页 |
·柱檩交接 | 第153-154页 |
·斗栱承檩 | 第154-155页 |
·瓜柱承檩 | 第155页 |
·压水——广府祠堂建筑中的举折规律 | 第155-157页 |
·本章小结 | 第157-158页 |
第八章 材料与形式 | 第158-185页 |
·柱 | 第160-165页 |
·檐柱 | 第160-162页 |
·檐柱柱型演变规律 | 第162-164页 |
·小结一 | 第164-165页 |
·梁、额 | 第165-172页 |
·横梁 | 第165-168页 |
·纵架 | 第168-171页 |
·小结二 | 第171-172页 |
·驼峰、斗栱、水束 | 第172-184页 |
·驼峰 | 第172-177页 |
·斗栱形式 | 第177-178页 |
·水束形式 | 第178-180页 |
·小结三 | 第180-184页 |
·本章小结 | 第184-185页 |
余论 | 第185-189页 |
附录1 图录及资料来源 | 第189-192页 |
附录2 形制存在区间总览 | 第192-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1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98-199页 |
致谢 | 第199-200页 |
附件 | 第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