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垃圾短信过滤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垃圾短信定义与现状 | 第13-15页 |
·垃圾短信定义 | 第13页 |
·垃圾短信分类 | 第13-14页 |
·垃圾短信现状 | 第14-15页 |
·垃圾短信过滤现状 | 第15-16页 |
·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文章组织结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关键技术 | 第18-31页 |
·短信说明 | 第18-19页 |
·短信格式 | 第18页 |
·垃圾短信特征分析 | 第18-19页 |
·短信网关说明 | 第19-22页 |
·短信相关术语表 | 第19-20页 |
·短信网关组成 | 第20-21页 |
·短信网关系统结构 | 第21页 |
·短信网关各部分功能 | 第21-22页 |
·短信网关网络结构 | 第22页 |
·垃圾短信过滤模式 | 第22-25页 |
·短信工作原理 | 第22-23页 |
·垃圾短信过滤机制 | 第23-25页 |
·垃圾短信过滤方法 | 第25-27页 |
·基于内容的垃圾短信过滤方法 | 第25-26页 |
·基于流量控制方法 | 第26页 |
·基于关键字匹配方法 | 第26页 |
·基于黑白名单过滤方法 | 第26-27页 |
·决策树过滤方法 | 第27-30页 |
·决策树方法 | 第27-28页 |
·决策树基本算法 | 第28页 |
·基于决策树的过滤方法 | 第28-30页 |
·研究基础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系统需求与概要设计 | 第31-42页 |
·系统需求 | 第31-32页 |
·用户角色说明 | 第32-33页 |
·系统体系架构 | 第33-34页 |
·技术体系架构 | 第34-37页 |
·框架描述 | 第34-35页 |
·用户界面层 | 第35-36页 |
·业务逻辑层 | 第36页 |
·事务持久层 | 第36-37页 |
·网络拓扑架构 | 第37页 |
·运行环境 | 第37-39页 |
·系统运行环境 | 第37-38页 |
·软件运行环境 | 第38页 |
·服务器配置 | 第38-39页 |
·系统设计原则 | 第39-41页 |
·设计规范与开发准则 | 第41页 |
·界面规范 | 第41页 |
·设计规范 | 第41页 |
·原则性思想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系统实现 | 第42-69页 |
·系统体系架构 | 第42-43页 |
·系统组件 | 第43-44页 |
·短信汇聚模块 | 第44-45页 |
·集中汇聚 | 第44-45页 |
·混合汇聚 | 第45页 |
·策略配置模块 | 第45-61页 |
·用户行为过滤策略 | 第45-55页 |
·内容过滤策略 | 第55-57页 |
·名单过滤策略 | 第57-59页 |
·智能过滤策略 | 第59-61页 |
·垃圾短信拦截模块 | 第61页 |
·告警监控模块 | 第61-63页 |
·监控与过滤 | 第61-62页 |
·短信监控与告警 | 第62页 |
·频次监控 | 第62页 |
·网络监控 | 第62-63页 |
·统计报表模块 | 第63-64页 |
·实时告警统计 | 第63页 |
·准实时告警统计 | 第63页 |
·历史数据查询 | 第63页 |
·网内流量统计报表 | 第63页 |
·网间流量统计报表 | 第63-64页 |
·短信中心流量统计报表 | 第64页 |
·短信告警统计报表 | 第64页 |
·短信拦截统计报表 | 第64页 |
·系统管理模块 | 第64-68页 |
·组织架构模块 | 第64页 |
·角色权限管理模块 | 第64-65页 |
·用户管理模块 | 第65-66页 |
·参数设置模块 | 第66页 |
·公告管理模块 | 第66页 |
·日志管理模块 | 第66-67页 |
·数据字典管理模块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系统应用 | 第69-75页 |
·系统登陆应用 | 第69-70页 |
·黑名单短信监控应用 | 第70页 |
·关键词告警应用 | 第70-71页 |
·流量配置应用 | 第71页 |
·号码重启应用 | 第71-72页 |
·统计报表应用 | 第72-73页 |
·用户管理应用 | 第73页 |
·服务器监控应用 | 第73-74页 |
·应用成效 | 第74页 |
·广东移动应用成效 | 第74页 |
·广东电信应用成效 | 第74页 |
·江苏电信应用成效 | 第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件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