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4页 |
1 引言 | 第14-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山地县域旅游发展前景看好 | 第14页 |
·山地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主体存在决策失灵现象 | 第14-15页 |
·洛阳山地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 第15页 |
·国内外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的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国外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的研究回顾 | 第15-16页 |
·国内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的研究回顾 | 第16-18页 |
·研究现状评价 | 第18-1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文献收集与实地调研相结合 | 第21页 |
·归纳与演绎相结合 | 第21页 |
·理论定性与与数理定量相结合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22-2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 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分析 | 第24-32页 |
·基本概念解析与界定 | 第24-26页 |
·县域及山地县域 | 第24页 |
·旅游经济发展潜力 | 第24-26页 |
·竞争力理论与旅游经济发展潜力 | 第26-28页 |
·竞争力理论 | 第26页 |
·潜力与竞争力的关系辨析 | 第26-28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旅游经济发展潜力 | 第28-32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8页 |
·潜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辨析 | 第28页 |
·潜力、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相互关系分析 | 第28-32页 |
3 山地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的理论模型构建 | 第32-44页 |
·国内典型山地县域的旅游发展路径分析 | 第32-35页 |
·泰宁模式 | 第32-33页 |
·清新模式 | 第33页 |
·九寨沟模式 | 第33-34页 |
·凤凰模式 | 第34页 |
·栾川模式 | 第34-35页 |
·山地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40页 |
·案例地发展路径的对比分析 | 第35-36页 |
·发展背景共同性分析 | 第35-36页 |
·发展路径差异性分析 | 第36页 |
·山地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的影响因素识别 | 第36-40页 |
·旅游资源 | 第37页 |
·旅游需求 | 第37页 |
·政府行为 | 第37-38页 |
·企业运作 | 第38页 |
·旅游区位 | 第38-39页 |
·经济基础 | 第39页 |
·其他因素 | 第39-40页 |
·山地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的理论结构模型构建 | 第40-44页 |
·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的相关模型分析 | 第40-42页 |
·区域旅游持续发展潜力模型 | 第40-41页 |
·旅游产业供需双轮驱动潜力模型 | 第41页 |
·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动力机制模型 | 第41-42页 |
·本研究所建立的“弓弦箭”潜力模型解析 | 第42-44页 |
4 洛阳山地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的评价系统设计 | 第44-57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44-46页 |
·洛阳旅游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 第44-45页 |
·洛阳山地县域旅游发展现状 | 第45-46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6-50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46-47页 |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46页 |
·全面性、代表性及弱相关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46页 |
·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46页 |
·理论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46-47页 |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 第47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说明 | 第47-50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构建 | 第47页 |
·部分指标解释说明 | 第47-50页 |
·评价方法选择与测度模型构建 | 第50-53页 |
·层次分析法(AHP) | 第50-52页 |
·测度函数构建 | 第52-53页 |
·指标权重确定 | 第53-57页 |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 第53页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53-55页 |
·计算指标权重 | 第55-57页 |
5 洛阳重点山地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潜力评价 | 第57-68页 |
·研究对象说明 | 第57-59页 |
·新安、栾川、嵩县、孟津四县域简介 | 第57-58页 |
·四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 第58-59页 |
·指标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59-62页 |
·定量指标数据来源 | 第59页 |
·定性指标赋分标准 | 第59-60页 |
·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60-62页 |
·潜力评价与分析 | 第62-68页 |
·自身成长潜力评价与分析 | 第62-63页 |
·市场扩张潜力评价与分析 | 第63-65页 |
·外源支撑潜力评价与分析 | 第65-66页 |
·综合潜力评价与分析 | 第66-68页 |
6 挖掘洛阳山地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的策略 | 第68-75页 |
·区域层面:全面发力,形成发展旅游经济的最大合力 | 第68-69页 |
·有效整合旅游资源,明确“生态+休闲”的旅游形象定位 | 第68-69页 |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协调政府与市场的二力作用 | 第69页 |
·突破旅游基础设施瓶颈,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 第69页 |
·第一类县域: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旅游产品品质 | 第69-71页 |
·完善旅游产业链,刺激二次消费 | 第70页 |
·推进“智慧栾川”建设,实现旅游产品信息化 | 第70页 |
·探索“全景栾川”发展模式,开发高端旅游市场 | 第70-71页 |
·第二类县域:招商引资灵活化,增强旅游企业市场运作能力 | 第71-72页 |
·多元化招商引资,扩大旅游企业规模 | 第71页 |
·探索并实践景区企业化管理模式 | 第71-72页 |
·持续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致力于打造“5A嵩县” | 第72页 |
·第三类县域: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协作力度,不断拓展旅游市场 | 第72-73页 |
·政企通力协作,引导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 第72-73页 |
·加强旅游宣传力度,创新旅游市场营销机制 | 第73页 |
·第四类县域: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提升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 | 第73-75页 |
·加强政府领导,明确旅游产业定位 | 第73-74页 |
·提升社区居民旅游感知度与参与度 | 第74-75页 |
7 小结 | 第75-78页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75-76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76页 |
·研究的局限 | 第76-77页 |
·研究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录 | 第82-85页 |
个人简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