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缩略词 | 第8-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34页 |
·植物耐盐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离子平衡机制 | 第15-16页 |
·渗透调节机制 | 第16-18页 |
·活性氧清除机制 | 第18-19页 |
·盐胁迫信号的感知及传递 | 第19-20页 |
·转录组学研究概况 | 第20-28页 |
·转录组学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主流转录组测序平台 | 第22-24页 |
·二代测序技术在转录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4-28页 |
·长叶红砂研究进展 | 第28-31页 |
·长叶红砂分布区概况 | 第28页 |
·形态学研究 | 第28-29页 |
·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 第29-30页 |
·生理生态学研究 | 第30-31页 |
·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31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第二章 长叶红砂RNA样本制备及转录组测序 | 第34-44页 |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植物材料 | 第34页 |
·试剂与药品 | 第34-3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40页 |
·长叶红砂幼苗培养及盐胁迫处理 | 第35-36页 |
·RNA的提取及纯化 | 第36-37页 |
·RNA样本的质量检测 | 第37-38页 |
·转录组测序文库的制备 | 第38-40页 |
·转录组测序 | 第40页 |
·测序数据的提交和质量评估 | 第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长叶红砂测序RNA样本质量分析结果 | 第40-42页 |
·转录组测序数据输出 | 第42-43页 |
·讨论 | 第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长叶红砂转录组de novo组装及全局分析 | 第44-61页 |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用于de novo组装的序列 | 第44页 |
·试剂与药品 | 第44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4-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50页 |
·转录组de novo组装 | 第45-46页 |
·Unigene功能注释 | 第46页 |
·Unigene蛋白编码区预测 | 第46页 |
·实验验证 | 第46-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9页 |
·转录组de novo组装结果 | 第50-53页 |
·Unigene功能注释结果 | 第53-55页 |
·Unigene蛋白编码区预测结果 | 第55-59页 |
·实验验证结果 | 第59页 |
·讨论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盐胁迫前后长叶红砂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第61-79页 |
·实验材料 | 第61-62页 |
·用于qRT-PCR实验的RNA | 第61页 |
·用于转录组比较分析的序列 | 第61页 |
·试剂与药品 | 第61-62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2页 |
·实验方法 | 第62-66页 |
·Unigene表达量注释 | 第62页 |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第62-63页 |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KEGG 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 | 第63-64页 |
·数字基因表达注释结果的qRT-PCR验证 | 第64-6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6-75页 |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功能注释结果 | 第66-68页 |
·离子转运相关基因 | 第68-72页 |
·活性氧清除相关基因 | 第72-74页 |
·数字基因表达注释的qRT-PCR验证结果 | 第74-75页 |
·讨论 | 第75-78页 |
·长叶红砂响应盐胁迫的转录组比较分析 | 第75页 |
·离子平衡调节在长叶红砂响应盐胁迫中发挥的作用 | 第75-77页 |
·活性氧清除系统在长叶红砂盐胁迫响应中发挥的作用 | 第77-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长叶红砂盐胁迫诱导基因片段的快速鉴定 | 第79-92页 |
·实验材料 | 第79-80页 |
·植物材料 | 第79页 |
·试剂与药品 | 第79-8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80页 |
·实验方法 | 第80-87页 |
·长叶红砂幼苗胁迫处理 | 第80页 |
·RNA的提取及纯化 | 第80页 |
·RNA的质量检测 | 第80页 |
·引物合成 | 第80-81页 |
·用于DDRT-PCR的反转录反应 | 第81-82页 |
·DDRT-PCR反应 | 第82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82页 |
·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分离差异显示片段 | 第82-84页 |
·差异条带的回收及再扩增 | 第84-86页 |
·差异条带与长叶红砂转录组数据库的本地比对分析 | 第86-87页 |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 第8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7-90页 |
·DDRT-PCR快速鉴定盐胁迫诱导表达基因结果 | 第87-88页 |
·本地比对分析结果 | 第88-89页 |
·所得耐盐基因的qRT-PCR验证结果 | 第89-90页 |
·讨论 | 第90-91页 |
·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长叶红砂SSR分子标记的系统性识别及初步验证 | 第92-99页 |
·实验材料 | 第92-93页 |
·植物材料 | 第92页 |
·试剂与药品 | 第92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92-93页 |
·实验方法 | 第93-94页 |
·长叶红砂SSR分子标记的识别 | 第93页 |
·SSR引物的批量设计 | 第93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93-94页 |
·随机挑选SSR位点的PCR验证 | 第9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4-97页 |
·SSR位点分布特征 | 第94-95页 |
·SSR位点长度分布特征 | 第95-96页 |
·SSR引物批量设计结果 | 第96-97页 |
·随机挑选SSR位点的PCR扩增结果 | 第97页 |
·讨论 | 第97-98页 |
·小结 | 第98-9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性 | 第99-101页 |
·结论 | 第99-100页 |
·创新性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3页 |
附录 | 第113-12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