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社团发展及其社会管理意义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导言 | 第14-38页 |
一、选题立意 | 第14-16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6-29页 |
三、基本概念 | 第29-31页 |
四、理论指导 | 第31-33页 |
五、论文思路 | 第33-34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七、重点、难点与学术创新 | 第35-38页 |
第一章 近代上海社团发展的经济社会动因 | 第38-59页 |
第一节 商贸经济的先行区 | 第39-44页 |
一、棉纺业分工催生行会商帮的出现 | 第39-41页 |
二、航运枢纽产生早期会馆公所 | 第41-44页 |
三、商品交易扩大与钱业公会 | 第44页 |
第二节 开埠后的冲击与发展 | 第44-50页 |
一、冒险家的乐园与行业公所、帮会组织 | 第45-48页 |
二、外贸行业的增多与同业团体的建立 | 第48-49页 |
三、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与社团的联合 | 第49-50页 |
第三节 移民人口的膨胀 | 第50-54页 |
一、近代上海人口增长的概况 | 第51页 |
二、阶级分化与民众社团的形成 | 第51-53页 |
三、移民城市与社团现象 | 第53-54页 |
第四节 市民社会与近代社团 | 第54-59页 |
一、移民的身份消解和价值趋同 | 第54-57页 |
二、市民社会与近代社团发展 | 第57-59页 |
第二章 近代上海社团发展的思想文化因素 | 第59-75页 |
第一节 重商思想的兴起 | 第59-65页 |
一、洋务派的商战论 | 第59-60页 |
二、工商立国论 | 第60-61页 |
三、上海总商会的成立 | 第61-65页 |
第二节 社会规则意识的成长 | 第65-72页 |
一、民主观念启蒙的规则意识 | 第65-67页 |
二、近代科学文化对规则意识的培育 | 第67-70页 |
三、竞争精神对社会规则和社团发展的要求 | 第70-72页 |
第三节 契约关系与近代社团 | 第72-75页 |
一、社会关系的契约化 | 第72-73页 |
二、近代社团是契约关系的实体 | 第73-75页 |
第三章 近代上海社团的形态及发展概况 | 第75-120页 |
第一节 近代上海的会馆公所 | 第75-81页 |
一、近代上海会馆公所的特点 | 第75-78页 |
二、近代上海会馆公所建立的历史原因 | 第78-80页 |
三、近代上海会馆公所的组织创建和演变 | 第80-81页 |
第二节 近代上海的经济社团 | 第81-87页 |
一、近代上海同业公会的兴起 | 第82-84页 |
二、近代上海经济社团的联合行动 | 第84-86页 |
三、近代上海经济社团组织的民主化趋向 | 第86-87页 |
第三节 近代上海的文化社团 | 第87-100页 |
一、维新时期的文化社团 | 第87-89页 |
二、清末“新政”时期的文化社团 | 第89-91页 |
三、民国初年的文化社团 | 第91-93页 |
四、五四时期的文化社团 | 第93-95页 |
五、大革命时期的文化社团 | 第95-97页 |
六、抗战时期的文化社团 | 第97-100页 |
第四节 近代上海的政治社团 | 第100-107页 |
一、各方政治社团涌现上海滩 | 第100-103页 |
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大本营 | 第103-105页 |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基地 | 第105-106页 |
四、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 第106-107页 |
第五节 近代上海的群众社团 | 第107-115页 |
一、近代上海的工人社团 | 第107-110页 |
二、近代上海的职业社团 | 第110-114页 |
三、近代上海的妇女社团 | 第114-115页 |
第六节 近代上海的公益社团 | 第115-120页 |
一、近代上海的慈善社团 | 第115-116页 |
二、近代上海的风俗改良社团 | 第116-117页 |
三、近代上海的公共事业社团 | 第117-120页 |
第四章 近代上海社团的社会管理活动 | 第120-147页 |
第一节 会馆公所的活动 | 第120-122页 |
一、祭祀和善举活动 | 第120-121页 |
二、沟通调解活动 | 第121页 |
三、办理借贷和代办厘金的活动 | 第121页 |
四、规范行为和团结抗侮的活动 | 第121-122页 |
第二节 同业公会的活动 | 第122-124页 |
一、优化原料供应,开拓商品市场 | 第122页 |
二、监督产品质量,核定产品价格 | 第122-123页 |
三、开展调研,扶助同业 | 第123-124页 |
四、筹备物资,支援抗战,坚持正常运转 | 第124页 |
第三节 上海总商会的活动 | 第124-134页 |
一、推动优化政治环境的活动 | 第124-129页 |
二、推动优化经济秩序的活动 | 第129-134页 |
第四节 近代上海工会的活动 | 第134-137页 |
一、联合起来,罢工御侮 | 第134-135页 |
二、配合北伐战争,组织三次武装起义 | 第135页 |
三、服务抗日救亡工作 | 第135页 |
四、劝工大楼二九惨案的团结抗争 | 第135-136页 |
五、要求解冻生活费指数,维护社会民生 | 第136页 |
六、动员民众反对特务迫害 | 第136-137页 |
七、护厂迎解放 | 第137页 |
八、参加接管工作 | 第137页 |
第五节 近代上海青年团体的活动 | 第137-141页 |
一、反侵略运动的社会动员 | 第138-139页 |
二、联合反对洋人的暴行 | 第139页 |
三、开展反内战反迫害活动 | 第139-140页 |
四、有组织地进行要民主要自由的抗争 | 第140-141页 |
第六节 近代上海妇女团体的活动 | 第141-143页 |
一、主张女子参政的活动 | 第141页 |
二、创办女子报刊和学校 | 第141-142页 |
三、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 第142页 |
四、要求和平民主的活动 | 第142-143页 |
第七节 近代上海慈善团体的活动 | 第143-147页 |
一、赈济灾民活动 | 第143-144页 |
二、救贫济困活动 | 第144-145页 |
三、设置救助弃婴孤老的场所 | 第145-146页 |
四、中国福利基金会的主要活动 | 第146-147页 |
第五章 近代上海社团的社会管理功能 | 第147-177页 |
第一节 敦睦社群情感 | 第147-151页 |
一、联移民散涣之情 | 第147-150页 |
二、交事业同人之谊 | 第150-151页 |
第二节 议订行业规则 | 第151-155页 |
一、制定行业规则 | 第151-153页 |
二、制约违规行为 | 第153-155页 |
第三节 吸引飘散个体 | 第155-157页 |
一、分散个体的组织化 | 第155-156页 |
二、提高个体的公众意识 | 第156-157页 |
第四节 协调矛盾纠纷 | 第157-160页 |
一、协调相关人、事矛盾 | 第157-159页 |
二、协调华、洋之间的事务矛盾 | 第159-160页 |
第五节 促进社会公益 | 第160-163页 |
一、建设社会事业 | 第160-161页 |
二、服务社会危难 | 第161-163页 |
第六节 表达民众关切 | 第163-167页 |
一、向政府表达商民诉求 | 第163-165页 |
二、沟通劳资关系 | 第165-167页 |
第七节 倡导移风易俗 | 第167-170页 |
一、改良封建陋习 | 第167-168页 |
二、倡导社会新风 | 第168-170页 |
第八节 提供社会保障 | 第170-173页 |
一、维护行业和阶层权益 | 第170-172页 |
二、保护社会安全环境 | 第172-173页 |
第九节 促进社会变革 | 第173-177页 |
一、动员社会变革力量 | 第174-175页 |
二、推进社会变革事业 | 第175-177页 |
第六章 近代上海社团的变异形态——黑帮的滋生 | 第177-193页 |
第一节 近代上海城市的无序膨胀 | 第177-183页 |
一、大量移民造成的人口负担 | 第177-181页 |
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群体结构的失调 | 第181-183页 |
第二节 近代上海政局的管控“飞地” | 第183-185页 |
第三节 近代上海淘金梦的恶性导向 | 第185-193页 |
第七章 近代上海社团的社会管理意义及其现实启示 | 第193-211页 |
第一节 近代上海社团的社会管理意义 | 第193-196页 |
一、社团组织是近代上海社会秩序的基本维护者 | 第193-194页 |
二、自主趋新的社团管理活动促进了管理机制近代化 | 第194-196页 |
第二节 近代上海社团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 第196-200页 |
一、近代上海社团发展的历史经验 | 第196-198页 |
二、近代上海社团发展的教训 | 第198-200页 |
第三节 近代上海社团社会管理意义的现实启示 | 第200-211页 |
一、提高对社团社会管理意义的认识 | 第200-201页 |
二、加强社团的组织和制度建设 | 第201-202页 |
三、加强对社团建设的思想理论教育和社会活动引导 | 第202-203页 |
四、对当前社团参与社会管理的思考 | 第203-211页 |
结语 | 第211-213页 |
参考文献 | 第213-224页 |
后记 | 第2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