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个人修养论文

唐代女性理想人格研究--以两《唐书》为中心的考察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引言第11-24页
 第一节 选题意义第11-12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第12-20页
  一、 系统研究唐代女性的专著第12-13页
  二、 特殊女性个体研究第13-15页
  三、 特殊女性群体研究第15-17页
  四、 唐代理想女性研究第17-20页
 第三节 研究对象第20-21页
  一、 时间范围第20-21页
  二、 选材范围第21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第21-23页
 第五节 研究价值第23-24页
第一章 中国传统女性理想人格思想概述第24-38页
 第一节 人格第24-25页
 第二节 理想人格第25-28页
  一、 理想人格的界定第25-26页
  二、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类型第26-28页
 第三节 女性理想人格第28-37页
  一、 女性人格发展的理论基础第29-31页
  二、 传统的女性理想人格范型第31-37页
   (一) 《诗》:“窈窕淑女”第31-32页
   (二) 西汉刘向《列女传》:贤内助第32-34页
   (三) 东汉班昭《女诫》:“女以弱为美”第34-37页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二章 理想的女儿人格第38-65页
 第一节 曲从娱亲第38-46页
  一、 娱亲贵在“诚敬”第38-40页
  二、 娱亲难在“曲从”第40-42页
  三、 女子娱亲类型第42-46页
 第二节 不嫁养亲第46-54页
  一、 女子不嫁之不易第46-48页
  二、 女子不嫁养亲类型第48-54页
   (一) 不嫁养母老第48-50页
   (二) 离婚侍父疾第50-52页
   (三) 不嫁养姊弟第52-54页
 第三节 哀毁过礼第54-64页
  一、 女子丧服礼制第54-57页
  二、 女子居丧过礼类型第57-64页
   (一) 幼女知丧第57-59页
   (二) 哀毁庐墓第59-60页
   (三) 毁而灭性第60-61页
   (四) 寻亲归葬第61-64页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三章 理想的妻子人格第65-103页
 第一节 唐代“妻”之“名”第65-74页
  一、 天子之妃第65-68页
  二、 官宦之妃第68-71页
  三、 庶人之妃第71-74页
 第二节 事常之道第74-82页
  一、 “备百姓”第75-77页
  二、 “备酒浆”第77-81页
  三、 “备埽洒”第81-82页
 第三节 事变之道第82-101页
  一、 “扶助其君”第82-88页
   (一) 逆境中勉夫第83-85页
   (二) 困境中帮夫第85-86页
   (三) 险境中救夫第86-88页
  二、 “非道则谏”第88-94页
  三、 “惟务清贞”第94-101页
   (一) 贞节 观念的源与流第94-96页
   (二) 唐人再嫁观念开放第96-99页
   (三) 史书中的贞妇特征第99-101页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第四章 理想的母亲人格第103-135页
 第一节 唐代“母”之名第103-117页
  一、 生母与嫡母第103-105页
  二、 继母第105-107页
  三、 慈母第107-109页
  四、 养母第109-112页
  五、 保傅乳母第112-117页
 第二节 从子第117-123页
  一、 “从子”说有无意义?第117-120页
  二、 “从子”之体现第120-123页
   (一) 从子教令第120-121页
   (二) 从子而居第121-122页
   (三) 从子之爵第122-123页
 第三节 训子第123-134页
  一、 养不教,谁之过?第123-128页
   (一) 胎教:“感善则善”第124-126页
   (二) 母教:“教之以义方”第126-128页
  二、 教诫之威第128-134页
   (一) 恩生威第129-131页
   (二) 德生威第131-134页
 本章小结第134-135页
结论第135-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3页
附录一:唐代帝王名号、在位时间、年号、陵墓和子女人数第143-148页
附录二:《新唐书》中公主再嫁、三嫁一览表第148-149页
后记第149-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下一篇:近代上海社团发展及其社会管理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