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区林下草珊瑚套种模式及其生物量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1 综述 | 第8-16页 |
| ·草珊瑚的特性 | 第8页 |
| ·林下套种的研究进展 | 第8-11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8-10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草珊瑚套种模式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灌木生物量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 ·灌木生物量的测定 | 第12-13页 |
| ·灌木生物量模型的研究 | 第13-14页 |
| ·灌木生物量模型的评价 | 第14-16页 |
| 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数据处理 | 第18-19页 |
| 3 研究地概况 | 第19-21页 |
|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 ·地质地貌 | 第19页 |
| ·气候 | 第19-20页 |
| ·降水量 | 第20页 |
| ·森林资源 | 第20页 |
| ·水土流失状况 | 第20-21页 |
| 4 草珊瑚生物量影响因子分析 | 第21-28页 |
| ·三元地区草珊瑚套种模式基本情况 | 第21-22页 |
| ·草珊瑚生物量影响因子分析 | 第22-28页 |
| ·灌龄、郁闭度和林分类型对生物量的影响 | 第22-24页 |
| ·简单相关分析 | 第23页 |
| ·主成分分析 | 第23-24页 |
| ·偏相关分析 | 第24页 |
| ·立地条件对生物量的影响 | 第24-27页 |
| ·简单相关分析 | 第26页 |
| ·主成分分析 | 第26-27页 |
| ·偏相关分析 | 第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5 草珊瑚生物量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 第28-45页 |
| ·生物量预测模型变量和方程的选择 | 第28-32页 |
| ·生物量预测模型变量的选择 | 第29-31页 |
| ·生物量预测模型方程的选择 | 第31-32页 |
|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32页 |
| ·生物量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 第32-40页 |
| ·叶生物量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 第32-35页 |
| ·枝干生物量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 第35-37页 |
| ·地上生物量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 第37-40页 |
| ·小结 | 第40页 |
| ·生物量模型兼容问题 | 第40-42页 |
| ·潜在效益评价 | 第42-45页 |
| 6 草珊瑚套种模式的方案优化 | 第45-50页 |
| ·主要原则 | 第45-46页 |
| ·因地制宜原则 | 第45页 |
| ·当前与长远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 第45页 |
| ·群众参与原则 | 第45页 |
| ·可行性原则 | 第45-46页 |
| ·模式优化 | 第46-50页 |
| ·物种的生态习性分析 | 第46页 |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47页 |
| ·优化方案设计 | 第47-50页 |
| ·山脊、缓坡地的模式优化 | 第47-48页 |
| ·陡坡地的模式优化 | 第48页 |
| ·沟谷地的模式优化 | 第48-50页 |
| 7 结论与讨论 | 第50-52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讨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个人简介 | 第55-56页 |
| 导师简介 | 第56-57页 |
| 个人成果目录清单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