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山区野生黄檗数量特征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1 绪论 | 第10-19页 |
|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研究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11-12页 |
| ·黄檗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植被数量特征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研究方案设计和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 ·破题 | 第16页 |
| ·关于数量特征 | 第16页 |
| ·数据收集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 2 北京山区野生黄檗生存群落特征 | 第19-46页 |
| ·群落分类 | 第19-21页 |
| ·分类方法 | 第19-20页 |
| ·数量分析 | 第20页 |
| ·分类结果 | 第20-21页 |
| ·分析讨论 | 第21页 |
| ·群落物种组成 | 第21-26页 |
| ·科属种统计 | 第21-22页 |
| ·科属种组成 | 第22-26页 |
| ·各科所含属数情况 | 第22-23页 |
| ·各属所含种数情况 | 第23页 |
| ·各科所含种数情况 | 第23-24页 |
| ·各层所含科属种数情况 | 第24-26页 |
| ·讨论 | 第26页 |
| ·不同群系类型结构特征 | 第26-32页 |
| ·黄檗林结构特征 | 第27页 |
| ·杂木林结构特征 | 第27-28页 |
| ·蒙椴林结构特征 | 第28-29页 |
| ·蒙古栎林林结构特征 | 第29页 |
| ·大叶白蜡树林结构特征 | 第29-30页 |
| ·山杨林结构特征 | 第30-31页 |
| ·华北落叶松林结构特征 | 第31页 |
| ·紫椴林结构特征 | 第31-32页 |
| ·讨论 | 第32页 |
| ·群落物种多样性 | 第32-38页 |
|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 ·研究结果 | 第33-38页 |
| ·各层次物种多样性比较 | 第35-36页 |
| ·不同类型间物种多样性比较 | 第36-38页 |
| ·讨论 | 第38页 |
| ·群落生态位 | 第38-46页 |
|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 ·研究结果 | 第39-44页 |
| ·黄檗所在群落主要乔木生态位 | 第39-40页 |
| ·不同群系主要乔木生态位 | 第40-43页 |
| ·黄檗所在群落主要乔木生态位重叠 | 第43-44页 |
| ·讨论 | 第44-46页 |
| 3 黄檗种群数量特征 | 第46-55页 |
| ·黄檗种群年龄组成 | 第46-49页 |
| ·研究方法 | 第46页 |
| ·研究结果 | 第46-49页 |
| ·黄檗林中黄檗年龄组成 | 第46-47页 |
| ·杂木林中黄檗年龄组成 | 第47-48页 |
| ·蒙椴林中黄檗年龄组成 | 第48页 |
| ·蒙古栎林中黄檗年龄组成 | 第48-49页 |
| ·大叶白蜡树林中黄檗年龄组成 | 第49页 |
| ·山杨林中黄檗年龄组成 | 第49页 |
| ·华北落叶松林中黄檗年龄组成 | 第49页 |
| ·紫椴林中黄檗年龄组成 | 第49页 |
| ·小结 | 第49页 |
| ·黄檗种群分布格局 | 第49-55页 |
| ·研究方法 | 第50页 |
| ·研究结果 | 第50-53页 |
| ·北京山区黄檗种群分布格局分析 | 第51-52页 |
| ·黄檗林群落种群分布格局 | 第52页 |
| ·杂木林群落种群分布格局 | 第52-53页 |
| ·蒙古栎林群落种群分布格局 | 第53页 |
| ·讨论 | 第53-55页 |
| 4 不同环境因子下野生黄檗数量特征 | 第55-60页 |
| ·根据海拔分析其分布 | 第55-56页 |
| ·根据坡度分析其分布 | 第56-57页 |
| ·根据坡向分析其分布 | 第57-58页 |
| ·根据坡位分析其分布 | 第58-59页 |
| ·讨论 | 第59-60页 |
| 5 主要结论及讨论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 附录 | 第64-76页 |
| 个人简介 | 第76-78页 |
| 导师简介 | 第78-80页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80-82页 |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