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3-39页 |
·包涵体的性质和应用 | 第13-14页 |
·“变废为宝”---包涵体的体外处理过程 | 第14-18页 |
·包涵体的分离 | 第14页 |
·包涵体的溶解 | 第14页 |
·复性 | 第14-18页 |
·纯化 | 第18页 |
·复性装置 | 第18-26页 |
·连续复性与在线扩张床吸附捕获过程装置 | 第18-19页 |
·微流控反应器 | 第19页 |
·连续搅拌釜装置 | 第19-20页 |
·连续介质辅助复性过程 | 第20-21页 |
·蛋白质连续复性方法 | 第21-22页 |
·反相胶束透析方法 | 第22-23页 |
·振荡流反应器 | 第23-24页 |
·静态混合器和推流式反应器联用 | 第24-25页 |
·梯度透析复性装置 | 第25-26页 |
·包涵体二步变性复性技术 | 第26-28页 |
·两步变性和复性技术的流程 | 第26-27页 |
·两步变性和复性技术的优越性 | 第27-28页 |
·两步变性和复性技术的特征 | 第28页 |
·蛋白质的折叠机制 | 第28-31页 |
·蛋白质的折叠理论 | 第28-30页 |
·研究蛋白质折叠的主要方法 | 第30-31页 |
·大肠杆菌体内分子伴侣系统 | 第31-36页 |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9页 |
第二章 变性蛋白复性装置的设计 | 第39-51页 |
·研究背景 | 第39-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材料 | 第40-41页 |
·组装 | 第41页 |
·结果 | 第41-50页 |
·三种复性模块的整合 | 第41-45页 |
·系统流路的优化 | 第45-50页 |
·讨论 | 第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变性蛋白复性装置的应用 | 第51-71页 |
·研究背景 | 第51-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9页 |
·变性蛋白的准备 | 第52-53页 |
·SDF/CXCL12复性------稀释复性和透析复性联合方法 | 第53-55页 |
·SDF/CXCL12复性------反向稀释复性和透析复性联合方法 | 第55页 |
·Trx-ARTN复性------稀释复性和透析复性联合方法 | 第55页 |
·Trx-ARTN复性------反向稀释复性和透析复性联合方法 | 第55页 |
·Trx-IGF1复性------直接稀释复性方法 | 第55-56页 |
·Trx-IGF1复性------反向稀释复性方法 | 第56-57页 |
·BSA复性------柱复性方法 | 第57-58页 |
·BSA复性------连续透析复性方法 | 第58页 |
·EGFP复性------直接稀释复性方法 | 第58页 |
·EGFP复性------连续透析复性方法 | 第58-59页 |
·圆二色光谱(CD) | 第59页 |
·结果 | 第59-68页 |
·SDF/CXCL12蛋白复性 | 第59-62页 |
·SDF/CXCL12蛋白复性过程的优化 | 第62-63页 |
·Trx-ARTN、Trx-IGF1、BSA和EGFP蛋白复性过程的优化 | 第63-68页 |
·讨论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第四章 包涵体的分离纯化和质量控制 | 第71-77页 |
·研究背景 | 第7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1-73页 |
·菌株 | 第71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71页 |
·培养条件 | 第71-72页 |
·包涵体纯化方法 | 第72页 |
·活菌计数 | 第72页 |
·大肠杆菌和包涵体表面形貌观察 | 第72-73页 |
·结果 | 第73-76页 |
·包涵体分离流程概述 | 第73-74页 |
·包涵体活菌残留量 | 第74-75页 |
·大肠杆菌和包涵体表面形貌观察 | 第75-76页 |
·包涵体蛋白纯度鉴定 | 第76页 |
·讨论 | 第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第五章 包涵体两步变性和复性技术过程的优势分析 | 第77-90页 |
·研究背景 | 第77-79页 |
·包涵体两步变性和复性技术 | 第77页 |
·包涵体两步变性和复性技术的优势和假说 | 第77-78页 |
·绿色荧光蛋白(GFP) | 第78-79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9-81页 |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 | 第79-80页 |
·EGFP包涵体的制备 | 第80页 |
·变性蛋白的制备 | 第80-81页 |
·蛋白再折叠/去折叠平衡实验 | 第81页 |
·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 | 第81页 |
·结果 | 第81-87页 |
·梯度稀释过程 | 第81-82页 |
·蛋白去折叠平衡试验 | 第82-83页 |
·蛋白再折叠平衡试验 | 第83-84页 |
·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 | 第84-87页 |
·讨论 | 第87-89页 |
·结论 | 第89-90页 |
第六章 折叠中间体的优化 | 第90-106页 |
·研究背景 | 第90-9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3-97页 |
·EGFP蛋白的制备 | 第93-94页 |
·第二次变性或约束条件的设计 | 第94-95页 |
·复性液的设计 | 第95-97页 |
·小量复性试验 | 第97页 |
·结果 | 第97-102页 |
·不同条件下,可溶蛋白收率不同 | 第97-99页 |
·不同条件下,蛋白质折叠速率不同---最佳复性条件 | 第99-102页 |
·讨论 | 第102-104页 |
·第二次变性或约束条件的设计 | 第102页 |
·EGFP的复性过程 | 第102-104页 |
·结论 | 第104-106页 |
第七章 日本血吸虫MTH1蛋白的大量复性试验 | 第106-1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09页 |
·包涵体的制备 | 第106-107页 |
·变性蛋白的制备 | 第107页 |
·复性液条件的筛选 | 第107-108页 |
·MTH1复性 | 第108页 |
·圆二色光谱(CD) | 第108页 |
·活性分析 | 第108-109页 |
·结果 | 第109-114页 |
·复性条件的优化 | 第109-113页 |
·CD光谱和活性分析 | 第113-114页 |
·讨论 | 第114-115页 |
·结论 | 第115-116页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16-118页 |
·结论 | 第116页 |
·创新点 | 第116-117页 |
·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4页 |
附录Ⅰ SDF/CXCL12复性---稀释复性与透析复性联合方法 | 第124-127页 |
附录Ⅱ SDF/CXCL12复性---反向稀释复性与透析复性联合方法 | 第127-130页 |
附录Ⅲ Trx-IGF1复性---直接稀释复性方法 | 第130-133页 |
附录Ⅳ Trx-IGF1复性---反向稀释复性方法 | 第133-136页 |
附录Ⅴ BSA复性---柱上复性方法 | 第136-138页 |
附录Ⅵ BSA复性---连续透析复性方法 | 第138-141页 |
附录Ⅶ EGFP复性---直接稀释复性方法 | 第141-142页 |
附录Ⅷ EGFP复性---连续透析复性方法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