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5页 |
·引言 | 第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Android 系统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Rootkit 简介 | 第13页 |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3-14页 |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ANDROID 系统基础知识 | 第15-26页 |
·ANDROID 操作系统架构 | 第15-17页 |
·Android 内核层 | 第16页 |
·系统运行层 | 第16页 |
·应用程序框层 | 第16-17页 |
·应用程序层 | 第17页 |
·ANDROID 内核分析 | 第17-21页 |
·Android 系统中的 Linux 内核 | 第18-20页 |
·进程间通信机制 Binder | 第20页 |
·YAFFS2 文件系统 | 第20页 |
·内存管理机制 | 第20-21页 |
·ANDROID 电话子系统 | 第21-25页 |
·Android 电话子系统体系结构 | 第21-22页 |
·Android 电话子系统工作流程 | 第22-24页 |
·内核级 Rootkit 攻击位置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ROOTKIT 关键技术分析 | 第26-39页 |
·系统调用劫持技术 | 第26-31页 |
·系统调用概述 | 第26-27页 |
·ARM Linux 系统调用流程 | 第27-28页 |
·重要的代码文件和数据结构 | 第28-30页 |
·攻击系统调用接口 | 第30-31页 |
·虚拟文件系统分析 | 第31-36页 |
·VFS 的概念和体系结构 | 第31-32页 |
·VFS 重要数据结构 | 第32-35页 |
·特殊文件系统 Proc | 第35-36页 |
·LKM 动态可加载模块机制 | 第36-38页 |
·LKM 基本概念 | 第36页 |
·LKM 的运行过程 | 第36-37页 |
·内核模块的组织结构 | 第37页 |
·LKM 后门攻击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ANDROID 内核级 ROOTKIT 设计和实现 | 第39-57页 |
·设计概述 | 第39-40页 |
·Rootkit 的设计目标 | 第39页 |
·Rootkit 的功能 | 第39-40页 |
·Rootkit 工具的结构 | 第40页 |
·ROOTKIT 的攻击流程 | 第40-42页 |
·手机 Rootkit 攻击的特点 | 第40-41页 |
·Rootkit 的攻击流程 | 第41-42页 |
·ROOTKIT 攻击的实现 | 第42-45页 |
·系统调用替换 | 第42-43页 |
·电话子系统攻击 | 第43-45页 |
·反弹连接攻击 | 第45页 |
·ROOTKIT 隐藏的实现 | 第45-51页 |
·文件的隐藏 | 第45-46页 |
·进程的隐藏 | 第46-47页 |
·网络连接的隐藏 | 第47-48页 |
·日志过滤 | 第48-50页 |
·Rootkit 模块的隐藏 | 第50-51页 |
·ROOTKIT 的植入与启动 | 第51-52页 |
·Rootkit 的植入 | 第51-52页 |
·Rootkit 的启动 | 第52页 |
·ROOTKIT 工具的缺点 | 第52页 |
·实验测试 | 第52-56页 |
·实验环境及准备工作 | 第52-53页 |
·Rootkit 工具测试结果 | 第53-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ANDROID 内核级 ROOTKIT 的检测 | 第57-66页 |
·常用的 ROOTKIT 检测方法 | 第57-59页 |
·文件完整性检测 | 第57页 |
·Rootkit 特征库检测法 | 第57页 |
·可执行路径分析 (EPA) | 第57-58页 |
·虚拟机检测法 | 第58-59页 |
·ANDROID ROOTKIT 检测系统模型 | 第59-65页 |
·模型概述 | 第59-60页 |
·检测控制 | 第60页 |
·检控制系统调用接口检测 | 第60-62页 |
·LKM 模块检测 | 第62-63页 |
·电话子系统攻击检测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及下一步工作 | 第66-68页 |
·论文总结 | 第66页 |
·下一步工作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72-73页 |
附件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