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一) 马克思国家观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 诺奇克国家理论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四、 文章切入点与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一章 马克思“公共权力”国家观 | 第14-23页 |
一、 马克思“公共权力”国家观的发展进程 | 第14-17页 |
(一) 马克思“公共权力”国家观的萌芽时期——《莱茵报》时期 | 第14-15页 |
(二) 马克思“公共权力”国家观形成时期——克罗茨纳赫时期 | 第15-16页 |
(三) 马克思“公共权力”国家观确立时期——唯物史观确立时期 | 第16-17页 |
二、 国家是阶级对立的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产物 | 第17-19页 |
(一) 国家的起源 | 第17-18页 |
(二) 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辩证关系 | 第18-19页 |
三、 国家是统治阶级实现自我共同利益的力量实体 | 第19-21页 |
(一) 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角度阐述国家的本质 | 第19-20页 |
(二) 从冲突与融合二重性角度阐述国家的本质特征 | 第20-21页 |
四、 国家的消亡:从国家到“自由人的联合体” | 第21-23页 |
(一) 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元对立的消除导致国家消亡 | 第21-22页 |
(二) “自由人的联合体”是真正获得自由的社会联合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诺奇克“权利至上”国家观 | 第23-35页 |
一、 “权利至上”国家观理论的渊源 | 第23-25页 |
(一) 诺奇克与洛克:关于自然权利理论的思考 | 第23-24页 |
(二) 对康德的超越:关于道德边界的思考 | 第24-25页 |
二、 “个人权利至上”的分配正义是国家的本质 | 第25-30页 |
(一) 个人权利至上国家的演变过程 | 第25-28页 |
(二) 个人权利视野下的分配正义 | 第28-29页 |
(三) 历史与非模式化的分配原则 | 第29-30页 |
三、 权力的“最低限度”是国家存在的基本形式 | 第30-32页 |
(一) 道德边际约束是国家的义务 | 第30-31页 |
(二) “最低限度的国家”是一种权利的理想国 | 第31页 |
(三) “看不见的手”论证方式 | 第31-32页 |
四、 罗尔斯与诺奇克国家观之比较 | 第32-35页 |
(一) 个人主义的学术立场 | 第33页 |
(二) 什么是国家正义 | 第33-34页 |
(三) 什么是平等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诺奇克对马克思的整合与分向 | 第35-42页 |
一、 诺奇克对马克思的整合 | 第35-37页 |
(一) 反契约论的国家起源论 | 第35页 |
(二) 反剥削的国家功能论 | 第35-36页 |
(三) 具有暴力性质的国家职能 | 第36页 |
(四) 非模式化的方法论 | 第36-37页 |
二、 诺奇克对马克思的分向 | 第37-39页 |
(一) “乌托邦”的理想国家框架对共产主义社会结构的背离 | 第37-38页 |
(二) “持有正义”对于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背离 | 第38-39页 |
三、 权利视野下诺奇克国家观的意义 | 第39-42页 |
(一) 理论意义:将“权利”带回至哲学争论的主流 | 第39-40页 |
(二) 现实意义:提高公民权利意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