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理念与模式:现代教育的规范性 | 第13-22页 |
第一节 重构理念:系统和规范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基础模式:写实主义 | 第19-22页 |
第三章 科学与人文:学院教学的综合性 | 第22-59页 |
第一节 写生:素描的基础教学 | 第32-52页 |
·石膏和静物 | 第34-39页 |
·风景和自然 | 第39-44页 |
·人体和肖像 | 第44-52页 |
第二节 临摹:现实主义绘画的引入 | 第52-56页 |
第三节 创作:主题和叙事风格 | 第56-59页 |
·构图的宏大与饱满 | 第56页 |
·色彩的冷暖与中立 | 第56-59页 |
第四章 自立与立人:人才培养的自足性 | 第59-75页 |
第一节 一个系统的扩散与衍化 | 第61-63页 |
第二节 两个阶段的主题性创作 | 第63-75页 |
·1937年—1948年的抗战主题创作 | 第64-68页 |
·1949年—1966年的新中国建设主题创作 | 第68-75页 |
第五章 余论:反思与重估 | 第75-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1 万新华访谈 | 第81-84页 |
附录2 1928年到1937年间的西画组毕业生的毕业流向 | 第84-85页 |
附录3 1928年到1937年间的西画组毕业生的艺术创作情况 | 第85-91页 |
图表索引 | 第91-96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