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4页 |
·小麦生产概况 | 第8页 |
·小麦产量现状 | 第8-10页 |
·产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10-11页 |
·影响小麦产量的性状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产量三要素 | 第11页 |
·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 | 第11-12页 |
·穗部性状 | 第12页 |
·株型性状 | 第12页 |
·叶面积动态 | 第12-13页 |
·干物质积累动态 | 第13页 |
·灌浆动态 | 第13-14页 |
2 引言 | 第14-15页 |
3 材料和方法 | 第15-18页 |
·供试品种(系) | 第15页 |
·试验方法 | 第15页 |
·性状测定 | 第15-17页 |
·叶面积性状的测定 | 第15-16页 |
·干物质积累动态的测定 | 第16页 |
·灌浆动态的测定 | 第16页 |
·产量及产量性状的测定 | 第16页 |
·穗部性状的测定 | 第16-17页 |
·株高和节间长的测定 | 第17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8-41页 |
·供试品种(系)产量结果分析 | 第18-20页 |
·产量的联合方差分析 | 第18页 |
·产量的差异显著性 | 第18-19页 |
·供试品种(系)的稳产性分析 | 第19-20页 |
·供试品种(系)的产量三因素构成分析 | 第20-22页 |
·产量三因素的差异显著性 | 第20-21页 |
·产量三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 第21-22页 |
·产量三因素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 第22页 |
·供试品种(系)的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 第22-23页 |
·生物产量、经济系数的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22-23页 |
·生物产量、经济系数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 第23页 |
·供试品种(系)产量三因素与生物产量间的分析 | 第23-24页 |
·产量三因素与生物产量间的相关分析 | 第23-24页 |
·产量三因素与生物产量间的通径分析 | 第24页 |
·供试品种(系)的株型性状分析 | 第24-28页 |
·株型性状的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24-26页 |
·株型性状与产量、生物产量的相关分析 | 第26-28页 |
·供试品种(系)穗部性状的分析 | 第28-30页 |
·穗部性状的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28-29页 |
·穗部性状与产量和生物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29-30页 |
·供试品种(系)的叶面积动态分析 | 第30-33页 |
·叶面积动态趋势分析 | 第30-33页 |
·叶面积动态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 第33页 |
·供试品种(系)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分析 | 第33-37页 |
·干物质积累动态分析 | 第33-36页 |
·干物质积累动态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 第36-37页 |
·供试品种(系)的灌浆动态分析 | 第37-41页 |
·灌浆动态趋势分析 | 第37-40页 |
·灌浆动态与产量相关分析 | 第40-41页 |
5 讨论 | 第41-44页 |
·产量三因素与产量的关系 | 第41页 |
·在保持较高经济系数的同时提高生物产量是沿淮高产育种的发展方向 | 第41-42页 |
·沿淮地区高产育种要注重小麦株型 | 第42页 |
·沿淮地区小麦冬前繁茂性和高效叶面积问题 | 第42-43页 |
·干物质积累动态与产量的关系 | 第43页 |
·沿淮地区高产育种要重视小麦灌浆速度 | 第43-44页 |
6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