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绪论 | 第13-61页 |
·研究的缘起 | 第13-17页 |
·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 第14页 |
·从文化视野阐释建筑发展的意义 | 第14-17页 |
·博物馆建筑的文化认知 | 第17-27页 |
·博物馆的源头 | 第18-19页 |
·现代博物馆出现的文化动因 | 第19-25页 |
·西方博物馆建筑发展历程中的四个范式 | 第25-27页 |
·发展现状及理论综述 | 第27-35页 |
·中国博物馆的发展现状 | 第27-28页 |
·外向观的研究视角 | 第28-30页 |
·博物馆相关理论综述 | 第30-35页 |
·分析方法阐述 | 第35-58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35-48页 |
·文化视野下对研究内容的分界 | 第48-51页 |
·文化作用模型的引进及推演 | 第51-54页 |
·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 | 第54-58页 |
·分析框架及创新点陈述 | 第58-61页 |
·文章分析框架 | 第58-60页 |
·创新点陈述 | 第60-61页 |
2 “中西文化交融”与中国博物馆建筑萌芽 | 第61-113页 |
·“中西文化交融”的宏观文化背景 | 第62-69页 |
·“中西文化交融”时期已形成中国博物馆的萌芽条件 | 第62-65页 |
·宗主国身份转变的两难 | 第65-66页 |
·知识分子在文化吸收过程中的作用 | 第66-69页 |
·“中西文化交融”时期博物馆萌芽的文化驱动力作用解析 | 第69-77页 |
·“中西文化交融”时期博物馆的社会环境要素分析 | 第69-71页 |
·“中西文化交融”时期博物馆的馆方要素分析 | 第71-75页 |
·“中西文化交融”时期博物馆的建筑师要素分析 | 第75-76页 |
·“中西文化交融”时期博物馆的公众要素分析 | 第76-77页 |
·“中西文化交融”时期的文化属性作用机制分析 | 第77-111页 |
·“中西文化交融”时期文化属性作用机制的案例分析 | 第77-103页 |
·文化交融初期博物馆案例综合分析与小结 | 第103-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3 “文化结构形成”与博物馆建筑的发展 | 第113-129页 |
·“文化结构形成”阶段的宏观文化背景 | 第113-114页 |
·中国社会基本制度的改变 | 第113页 |
·社会制度改变带来的思想文化发展 | 第113-114页 |
·“文化结构形成”时期博物馆发展中的文化驱动力作用解析 | 第114-117页 |
·“文化结构形成”时期的社会环境要素分析 | 第114-116页 |
·“文化结构形成”时期的馆方要素分析 | 第116-117页 |
·“文化结构形成”时期的公众要素分析 | 第117页 |
·“文化结构形成”时期文化属性作用机制分析 | 第117-126页 |
·“文化结构形成”时期的文化属性作用机制案例分析 | 第117-124页 |
·“文化结构形成”时期博物馆案例综合分析与小结 | 第124-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9页 |
4 “文化结构骤变”与博物馆建筑的飞跃 | 第129-161页 |
·文化结构骤变阶段的宏观文化背景 | 第130-133页 |
·建国前期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130-132页 |
·一个高度统一文化氛围 | 第132-133页 |
·“文化结构骤变”时期博物馆发展中的文化驱动力作用解析 | 第133-138页 |
·“文化结构骤变”时期博物馆建筑的社会环境要素分析 | 第133-134页 |
·“文化结构骤变”时期博物馆建筑的馆方要素分析 | 第134-136页 |
·“文化结构骤变”时期博物馆建筑的建筑师要素分析 | 第136-138页 |
·“文化结构骤变”时期博物馆建筑的公众要素分析 | 第138页 |
·“文化结构骤变”时期文化属性作用机制分析 | 第138-158页 |
·“文化结构骤变”时期的文化属性作用机制案例分析 | 第138-154页 |
·“文化结构骤变”时期博物馆案例综合分析与小结 | 第154-158页 |
·本章小结 | 第158-161页 |
5 文化多元化与博物馆建筑的多元化 | 第161-227页 |
·多元文化情境下的文化属性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探讨 | 第161-164页 |
·社会文化发展的多元化阶段 | 第161-162页 |
·多元文化情境下研究方法的探讨 | 第162-164页 |
·中国当代社会文化背景阐述 | 第164-167页 |
·中国当代文化背景 | 第164页 |
·在历史的宏观中认识现在 | 第164-165页 |
·中国当代文化结构的透视 | 第165-167页 |
·中国当代博物馆的建筑现象的文化解析 | 第167-219页 |
·内外博弈的解析 | 第167-179页 |
·前后演进的解析 | 第179-197页 |
·主次更替的解析 | 第197-219页 |
·文化多元化时期的文化属性作用机制分析与小结 | 第219-226页 |
·文化的内外博弈建筑现象综合分析 | 第219-221页 |
·文化的前后演进建筑现象综合分析 | 第221-224页 |
·文化的主次更替建筑现象综合分析 | 第224-2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26-227页 |
6 文化属性作用机制总结及博物馆未来发展探讨 | 第227-253页 |
·中国博物馆发展中文化属性的作用机制的阐释 | 第227-242页 |
·中国博物馆发展中文化属性的作用机制的总结 | 第227-238页 |
·中国博物馆建筑发展各阶段中文化属性作用机制的阐释 | 第238-240页 |
·文化属性的作用机制各时期关联关系研究 | 第240-242页 |
·中国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探讨 | 第242-253页 |
·与西方博物馆建筑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 | 第242-249页 |
·文化属性作用机制下中国博物馆建筑的可能发展途径 | 第249-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259页 |
附录Ⅰ | 第259-275页 |
应用研究框架解析西方博物馆建筑萌芽的文化作用 | 第259-275页 |
物馆发展各阶段文化结构特征总结 | 第266-268页 |
文化视野下中国博物馆建筑与佛教建筑的比较研究 | 第268-275页 |
附录Ⅱ | 第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