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园公共空间活力营造初探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7页 |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研究的范畴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2章 高科技园公共空间及其活力解析 | 第17-27页 |
·高科技园概述及特性研究 | 第17-20页 |
·高科技园的内涵 | 第17页 |
·高科技园的特点 | 第17-19页 |
·高科技园的人员主体分析 | 第19-20页 |
·高科技园公共空间概述 | 第20-22页 |
·公共空间及相关概念的定义 | 第20-21页 |
·高科技园公共空间定义 | 第21页 |
·高科技园公共空间物质构成 | 第21-22页 |
·高科技园公共空间活力概述 | 第22-25页 |
·园区公共空间活力的概念 | 第22页 |
·园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内在构成 | 第22-24页 |
·影响园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因素 | 第24-25页 |
·园区公共空间活力的重要性 | 第25页 |
·我国高科技园公共空间缺乏活力的主要表现 | 第25-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高科技园公共空间活力营造原则及设计策略 | 第27-36页 |
·营造园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原则 | 第27-32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27-28页 |
·交混性原则 | 第28-30页 |
·生态性原则 | 第30-31页 |
·弹性与动态原则 | 第31-32页 |
·营造园区公共空间活力的设计策略 | 第32-35页 |
·建构多元、开放、流动的公共空间体系 | 第32-33页 |
·注重人性化设计,提高公众参与度 | 第33-34页 |
·摆脱纯视觉化追求,寻求景观与活力的结合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高科技园节点公共空间活力营造手法 | 第36-49页 |
·园区的建筑空间 | 第36-39页 |
·园区建筑空间特点 | 第36页 |
·园区建筑空间形态规划 | 第36-39页 |
·园区建筑空间的界面设计 | 第39页 |
·园区的广场空间 | 第39-43页 |
·园区广场的空间特点 | 第40页 |
·园区广场空间的形态规划 | 第40-43页 |
·园区的道路空间 | 第43-45页 |
·园区道路空间的特点 | 第43页 |
·园区道路空间的形态规划 | 第43-45页 |
·园区的绿地空间 | 第45-49页 |
·园区绿地空间的特点 | 第46页 |
·园区绿地空间的形态规划 | 第46-49页 |
第5章 促进高科技园公共空间活力的案例分析 | 第49-60页 |
·上海国家软件出口基地 | 第49-51页 |
·开放、流动的公共空间体系 | 第49-50页 |
·“科技美学”的空间形态 | 第50-51页 |
·美国谷歌总部 | 第51-52页 |
·多样化活动广场 | 第51-52页 |
·游戏乐园 | 第52页 |
·深圳中科研发园 | 第52-54页 |
·建立不同层次对话的灰空间 | 第53页 |
·具有活力的景观设计 | 第53-54页 |
·江西用友软件园 | 第54-55页 |
·共享“绿肺” | 第54页 |
·建筑·景观相互渗透 | 第54-55页 |
·梅溪湖科技园 | 第55-60页 |
·延展性可变空间体系 | 第56-57页 |
·多层次生态绿化系统 | 第57页 |
·底层架空 | 第57-58页 |
·建筑空间营造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