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文献检索法 | 第16页 |
·体验法 | 第16-17页 |
·比较借鉴分析法 | 第17页 |
·案例分析法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乡村旅游概述 | 第18-21页 |
·乡村旅游的起源 | 第18页 |
·乡村旅游的概念 | 第18-19页 |
·乡村旅游的特征 | 第19-21页 |
·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产物 | 第19页 |
·乡村旅游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季节性 | 第19-20页 |
·乡村旅游的客源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居民 | 第20页 |
·旅游产品具有浓厚的“乡土性”和民间文化特色 | 第20页 |
·乡村旅游的综合性、参与性较强 | 第20页 |
·较高的综合效益性 | 第20-21页 |
3 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理论探究 | 第21-29页 |
·乡村旅游开发的概念 | 第21页 |
·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 第21-22页 |
·乡村旅游开发可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 第21-22页 |
·乡村旅游开发为旅游业发展开辟了崭新天地 | 第22页 |
·乡村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 | 第22-23页 |
·保持“乡土性”的原则 | 第22页 |
·资源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 | 第22-23页 |
·适度超前兼具可操作性的原则 | 第23页 |
·功能多元化且参与性强的原则 | 第23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23页 |
·乡村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分析 | 第23-24页 |
·缺乏政府相关部门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 | 第23-24页 |
·乡村旅游产品的“乡土性”特色不突出、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 第24页 |
·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条件落后 | 第24页 |
·乡村旅游的管理、服务水平较低 | 第24页 |
·乡村旅游开发的基本程序和内容 | 第24-29页 |
·区域背景基础资料调查 | 第25-27页 |
·进行旅游开发可行性论证 | 第27页 |
·确定乡村旅游开发的总体目标 | 第27页 |
·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总体设计 | 第27-28页 |
·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 | 第28页 |
·乡村旅游开发的功能分区 | 第28页 |
·乡村旅游市场开拓策略 | 第28-29页 |
4 乡村旅游开发案例研究一一以承德新杖子乡为例 | 第29-46页 |
·新杖子乡旅游开发的背景 | 第29页 |
·新杖子乡开发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 | 第29-31页 |
·自然条件 | 第29-30页 |
·区位条件 | 第30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0-31页 |
·客源市场条件 | 第31页 |
·新杖子乡旅游发展现状 | 第31页 |
·新杖子乡旅游开发可行性分析 | 第31-34页 |
·新杖子乡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分析 | 第31-33页 |
·新杖子乡旅游开发的客源市场分析 | 第33-34页 |
·新杖子乡旅游开发的总体目标 | 第34页 |
·新杖子乡旅游开发的总体设计 | 第34-37页 |
·新杖子乡旅游产品创意策划 | 第37-38页 |
·新杖子乡旅游功能分区 | 第38-42页 |
·北方花果小镇 | 第38-39页 |
·主题农庄 | 第39-40页 |
·热杂果循环经济片区 | 第40-41页 |
·万亩果园片区 | 第41-42页 |
·市场开拓策略 | 第42-43页 |
·市场选择 | 第42页 |
·营销方式 | 第42-43页 |
·保障体系建设 | 第43-46页 |
·改善基础环境 | 第43页 |
·改进经营管理 | 第43-44页 |
·其他保障措施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