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8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5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旅游安全及山地旅游安全研究概况 | 第15-25页 |
·国外旅游安全研究简况 | 第15-17页 |
·国内旅游安全研究概况 | 第17-24页 |
·山地旅游安全研究简况 | 第24-25页 |
·长白山旅游安全研究简况 | 第2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25-28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8-38页 |
·旅游系统理论 | 第28-30页 |
·混沌理论 | 第30-33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3-34页 |
·旅游者行为理论 | 第34-35页 |
·自然灾害风险理论 | 第35-38页 |
第2章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类型及特征 | 第38-55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的相关概念 | 第38-44页 |
·风险的相关概念 | 第38-41页 |
·山地景区的概念及特点 | 第41-43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的概念 | 第43-44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的类型 | 第44-48页 |
·根据旅游活动各环节划分 | 第44-45页 |
·根据旅游安全事故成因划分 | 第45-46页 |
·根据旅游安全事故性质划分 | 第46-47页 |
·其他分类 | 第47-48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的特征与规律性 | 第48-55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的特征 | 第48-49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的规律 | 第49-55页 |
第3章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源识别与评价 | 第55-71页 |
·旅游安全风险成因理论 | 第55-56页 |
·事故因果连锁论 | 第55-56页 |
·旅游安全事故成因论 | 第56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源识别与危险性分析 | 第56-59页 |
·风险源及风险源识别 | 第56-57页 |
·风险源识别的方法 | 第57-58页 |
·影响危险性的因素 | 第58-59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暴露及影响因素 | 第59-63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事故承灾主体 | 第59-60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暴露 | 第60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暴露表现 | 第60-62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暴露的影响因素 | 第62-63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脆弱性表现及影响因素 | 第63-64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脆弱性表现 | 第63页 |
·影响脆弱性的因素 | 第63-64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防灾减灾能力及影响因素 | 第64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性 | 第64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防灾减灾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64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 第64-71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的目的 | 第64-65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的工作程序 | 第65-66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事故成灾模型 | 第66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66-68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的方法 | 第68-71页 |
第4章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与运作 | 第71-89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管理问题及构建风险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 第71-74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 第71-72页 |
·山地景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72-73页 |
·旅游安全风险管理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 第73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管理基本体系 | 第73-74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管理控制系统 | 第74-78页 |
·旅游安全政策法规系统 | 第74-76页 |
·山地景区安全管理制度系统 | 第76-78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预警系统 | 第78-83页 |
·旅游风险预警的概念及目的 | 第78-79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预警要素 | 第79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预警的类型 | 第79-81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预警体系 | 第81-83页 |
·山地景区旅游救援系统 | 第83-86页 |
·核心机构——旅游救援指挥中心 | 第84页 |
·执行机构——旅游安全救援机构 | 第84-85页 |
·旅游安全救援的直接外围机构 | 第85页 |
·旅游安全救援的间接外围机构 | 第85页 |
·建立旅游救助保障体系 | 第85-86页 |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修复系统 | 第86-89页 |
·现场修复与景区重建 | 第86页 |
·媒体的正确引导 | 第86-87页 |
·建立市场激活机制 | 第87-88页 |
·加强培训,事故建档 | 第88-89页 |
第5章 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 | 第89-130页 |
·长白山景区自然环境与旅游发展背景 | 第90-99页 |
·长白山景区自然环境特征 | 第90-93页 |
·长白山景区社会文化特征 | 第93-95页 |
·长白山景区旅游业发展概况 | 第95-99页 |
·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源识别与分析 | 第99-108页 |
·长白山旅游安全事故 | 第99-100页 |
·自然灾害风险源 | 第100-106页 |
·社会安全风险源 | 第106-107页 |
·景区管理风险源 | 第107-108页 |
·长白山旅游安全风险源识别因果图 | 第108页 |
·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及分析 | 第108-121页 |
·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 第109-110页 |
·长白山旅游安全危险性评价指标分析 | 第110-114页 |
·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暴露性评价指标分析 | 第114-117页 |
·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脆弱性评价指标分析 | 第117-119页 |
·长白山旅游安全风险防灾减灾能力评价 | 第119-120页 |
·旅游安全风险评价各指标分级打分 | 第120-121页 |
·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 | 第121-124页 |
·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危险性评价 | 第121-122页 |
·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暴露性评价 | 第122页 |
·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脆弱性评价 | 第122-123页 |
·长白山景区防灾减灾能力评价 | 第123页 |
·长白山旅游安全风险评价结果 | 第123-124页 |
·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 第124-130页 |
·长白山旅游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 第124-126页 |
·长白山旅游安全监测与预警 | 第126-127页 |
·长白山旅游安全宣传与修复 | 第127-13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3页 |
·基本结论 | 第130-131页 |
·主要创新 | 第131-132页 |
·研究内容方面 | 第131-132页 |
·研究尺度方面 | 第132页 |
·研究方法方面 | 第132页 |
·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0页 |
致谢 | 第140-142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