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子宫内膜炎病的诊断及临床治疗研究
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及引言 | 第9-15页 |
·牛子宫内膜炎 | 第9页 |
·牛子宫内膜炎的定义及判定标准 | 第9-10页 |
·病因学 | 第10-12页 |
·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 第11页 |
·管理因素 | 第11页 |
·营养因素 | 第11页 |
·疾病因素 | 第11-12页 |
·其它因素 | 第12页 |
·牛子宫内膜炎的临床症状 | 第12页 |
·急性卡他性子宫内膜炎 | 第12页 |
·慢性子宫内膜炎 | 第12页 |
·慢性卡他性子宫内膜炎 | 第12页 |
·慢性卡他性脓性子宫内膜炎 | 第12页 |
·诊断 | 第12-13页 |
·直肠和阴道检查 | 第13页 |
·细菌分离培养 | 第13页 |
·子宫活组织检查和细胞学检查 | 第13页 |
·B 超诊断法 | 第13页 |
·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 | 第13-15页 |
·化学药物治疗法 | 第13-15页 |
·子宫内投药 | 第14页 |
·应用抗生素全身疗法 | 第14页 |
·中药疗法 | 第14页 |
·中西医结合治疗法 | 第14-15页 |
·其它治疗方法 | 第1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20页 |
·试验材料 | 第15-17页 |
·试验动物 | 第15-16页 |
·主要试验仪器 | 第16页 |
·药敏纸片 | 第16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16页 |
·配制方法 | 第16页 |
·主要试剂 | 第16-17页 |
·其他用品 | 第17页 |
·试验方法 | 第17-20页 |
·大鼠子宫内膜炎模型的建立及病料的处理 | 第17-18页 |
·建立大鼠子宫内膜炎模型 | 第17页 |
·病料的采集 | 第17页 |
·石蜡切片的制作 | 第17-18页 |
·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18页 |
·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 第18页 |
·牛子宫内膜炎的临床诊断 | 第18-19页 |
·奶中抗生素残留检测 | 第19页 |
·治疗试验 | 第19-20页 |
·治疗方法 | 第19-20页 |
·用药剂量 | 第20页 |
·用药方法 | 第20页 |
·每个疗程治疗后活菌计数 | 第20页 |
·活菌计数方法 | 第20页 |
·选择合适的菌落数 | 第20页 |
·菌落总数的计算 | 第20页 |
3 结果 | 第20-24页 |
·鼠子宫内膜炎感染情况 | 第20-22页 |
·药敏试验结果 | 第22-23页 |
·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结果 | 第23-24页 |
·治疗效果 | 第24页 |
4 结果分析 | 第24-29页 |
·大鼠感染菌液组织学变化 | 第24-26页 |
·所筛选出的药物药敏片试验情况 | 第26-27页 |
·牛奶中抗生素残留情况 | 第27-28页 |
·细菌计数结果 | 第28页 |
·治疗情况 | 第28-29页 |
·产后牛子宫内膜炎随着时间变化情况 | 第29页 |
5 讨论 | 第29-31页 |
·子宫内膜炎大鼠模型的建立 | 第29页 |
·子宫内膜炎对奶(肉)牛繁殖情况的影响 | 第29-30页 |
·子宫内膜炎诊断时间的选择 | 第30页 |
·子宫内膜炎治疗时机的选择 | 第30页 |
·子宫内膜炎治疗方法的选择 | 第30-31页 |
·子宫灌注抗生素的残留 | 第31页 |
6 结论 | 第3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英文摘要 | 第37-39页 |
个人简历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