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 侠义小说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二、 《三侠五义》研究现状概述 | 第12-14页 |
三、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三侠五义》侠士形象溯源 | 第15-22页 |
一、 “侠”的内涵与特点 | 第15-17页 |
二、 古代正史中的侠士形象 | 第17-18页 |
三、 文学作品中的侠士形象 | 第18-22页 |
第二章 《三侠五义》中侠士形象的共性特征 | 第22-33页 |
一、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 第22-26页 |
(一) 仗义救人的侠士 | 第22-24页 |
(二) 充满侠气的普通人 | 第24-26页 |
二、 义结金兰,共同进退 | 第26-28页 |
三、 为国为民,共赴困厄 | 第28-33页 |
(一) 心存忠义 | 第29-30页 |
(二) 共同除奸 | 第30-33页 |
第三章 《三侠五义》侠士形象个案研究 | 第33-42页 |
一、 “儒侠”展昭形象论 | 第33-36页 |
(一) 仁义的侠风 | 第34-35页 |
(二) 救世的愿望 | 第35-36页 |
二、 “佛侠”欧阳春形象论 | 第36-37页 |
(一)广行大善,与人无争 | 第36-37页 |
(二)慈悲为怀,珍视生命 | 第37页 |
三、 白玉堂形象论 | 第37-39页 |
(一) 文采武艺,样样精通 | 第38-39页 |
(二) 不爱其躯,慷慨赴义 | 第39页 |
四、 “智侠”蒋平、智化形象论 | 第39-42页 |
(一) 机智诙谐——翻江鼠 | 第39-40页 |
(二) 沉稳机智——黑妖狐 | 第40-42页 |
第四章 《三侠五义》侠士形象的文化内涵 | 第42-52页 |
一、 侠的文化内涵 | 第42-44页 |
(一) 侠起源的文化透视 | 第42页 |
(二) 侠自身的文化内涵 | 第42-43页 |
(三) 侠崇拜现象的文化内涵 | 第43-44页 |
二、 《三侠五义》中的侠义精神的内涵及其新变 | 第44-47页 |
(一) 从“以武犯禁”到“依法除奸” | 第44-45页 |
(二) 从“盲目忠君”到“择主而事” | 第45-46页 |
(三) 从“仗剑江湖”到“为国尽忠” | 第46-47页 |
三、 《三侠五义》与《水浒传》比较 | 第47-52页 |
(一) 从杀人如麻到珍视生命 | 第47-48页 |
(二) 从忠于君主到忠于明君 | 第48-49页 |
(三) 从排斥女性到亲近女性 | 第49-52页 |
第五章 《三侠五义》侠士形象定型的社会与文学原因 | 第52-57页 |
一、 晚清的社会状况是《三侠五义》中侠士产生的时代因素 | 第52-54页 |
(一) 时代形势迫使统治者改变政策 | 第52-53页 |
(二) 社会现实使得人民崇武尚侠 | 第53-54页 |
二、 文学自身的发展是“三侠”、“五义”出现的内因 | 第54-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注释 | 第58-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