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麻黄碱的简述 | 第10-11页 |
·麻黄碱简介 | 第10页 |
·麻黄碱的提取方法与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羰基还原酶与生物催化 | 第11-12页 |
·羰基还原酶 | 第11-12页 |
·手性化合物的制备 | 第12页 |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 | 第12-14页 |
·启动子 | 第14页 |
·密码子 | 第14-17页 |
·密码子偏性 | 第14-15页 |
·突变的类型 | 第15页 |
·定点突变的方法 | 第15-16页 |
·Quickchange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kit | 第16-17页 |
·目的基因的获得 | 第17-18页 |
·分离和制造目的基因的方法 | 第17页 |
·化学合成目的基因 | 第17-18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20页 |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20-21页 |
·培养基 | 第21页 |
·试剂 | 第21页 |
·主要设备和仪器 | 第21-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28页 |
·Bacillus subtilis Wb600 染色体 DNA 的提取 | 第22页 |
·常规分子生物学基因操作 | 第22页 |
·基因的 PCR 扩增 | 第22-23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 第23-24页 |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化学感受态制备及转化 | 第24页 |
·细胞裂解液的制备 | 第24页 |
·SDS-PAGE 检测 | 第24页 |
·重组菌生物转化反应及检测 | 第24页 |
·重组菌株的生长曲线测定 | 第24-25页 |
·重组质粒的稳定性分析 | 第25页 |
·定点突变 | 第25-27页 |
·酶学性质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8-46页 |
·启动子优化 | 第28-34页 |
·PHY-p43-mldh 的构建 | 第28-29页 |
·PHY-p43-PQ-mldh 的构建 | 第29-31页 |
·PHY-PQ-mldh 的构建 | 第31页 |
·PHY-p43-p43-mldh 的构建 | 第31-32页 |
·重组菌 B.subtilis Wb600(PHY-p43-mldh、PHY-PQ-mldh、PHY-p43-p43-mldh 和 PHY-p43-PQ-mldh)的鉴定 | 第32-33页 |
·重组菌株的生长曲线 | 第33-34页 |
·重组菌株的稳定性 | 第34页 |
·羰基还原酶的定点突变 | 第34-38页 |
·定点突变引物设计 | 第35页 |
·定点突变过程 | 第35-37页 |
·定点突变测序结果 | 第37页 |
·重组菌株 B.subtilis Wb600(PHY-p43-p43-mldh-mut)酶活鉴定 | 第37-38页 |
·全基因合成羰基还原酶 | 第38-41页 |
·全基因合成参数改变 | 第38-39页 |
·全基因合成编码的氨基酸序列 | 第39-40页 |
·PHY-p43-p43-mldh-syn 的构建 | 第40-41页 |
·重组菌株 B.subtilis Wb600(PHY-p43-p43-mldh-syn)酶活鉴定 | 第41页 |
·重组菌株 B.subtilis Wb600(PHY-p43-p43-mldh-syn)的酶学性质研究 | 第41-46页 |
·最适 pH 的测定 | 第41-42页 |
·最适反应温度的测定 | 第42-43页 |
·不同 pH 下稳定性的研究 | 第43-44页 |
·热稳定性 | 第44页 |
·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 | 第44-45页 |
·与原始菌 M.morganii J-8 的酶学性质比较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6页 |
·展望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