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8-14页 |
| ·杨树溃疡病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 ·杨树溃疡病的发生危害情况 | 第8页 |
| ·发病规律 | 第8页 |
| ·病原菌 | 第8-9页 |
|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9页 |
| ·溃疡病对杨树生长的影响和防治指标 | 第9-10页 |
| ·杨树对溃疡病的抗性表现与机制 | 第10页 |
| ·杨树溃疡病的防治 | 第10-11页 |
|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子鉴定方法 | 第11-13页 |
| ·基于 rDNA 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病原真菌分子鉴定 | 第12页 |
| ·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RAPD) | 第12页 |
|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 | 第12-13页 |
| ·其他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杨树溃疡病菌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13页 |
| ·本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 第2章 杨树溃疡病菌的分离、致病性测定和形态鉴定 | 第14-1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4-15页 |
| ·标样采集和分离 | 第14页 |
| ·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 第14页 |
| ·病原菌菌落与菌丝特征 | 第14-1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5-18页 |
| ·发病症状 | 第15页 |
| ·分离结果 | 第15页 |
| ·致病性测定结果 | 第15-16页 |
| ·形态观察结果 | 第16-18页 |
| 第3章 杨树溃疡病菌的分子鉴定 | 第18-40页 |
|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 ·供试菌株 | 第18页 |
| ·试剂 | 第18页 |
| ·PCR 引物序列 | 第18页 |
| ·试验仪器 | 第18-19页 |
| ·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 ·基因组 DNA 提取和质量检测 | 第19页 |
| ·PCR 扩增 | 第19-2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0-40页 |
| ·ITS 测序及分析 | 第20-29页 |
| ·β-tubulin 基因测序及分析 | 第29-40页 |
| 第4章 杨树溃疡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40-48页 |
|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40-42页 |
|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0页 |
| ·培养基种类对菌丝生长及子实体产生情况的影响 | 第40页 |
| ·碳源对菌丝生长及子实体产生情况的影响 | 第40页 |
| ·氮源对菌丝生长及子实体产生情况的影响 | 第40-41页 |
| ·pH 对菌丝生长及子实体产生情况的影响 | 第41页 |
| ·杨树溃疡病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 第41-4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2-44页 |
| ·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及子实体产生的影响 | 第44-45页 |
| ·碳源对菌丝生长及子实体产生的影响 | 第45页 |
| ·氮源对菌丝生长及子实体产生的影响 | 第45-46页 |
| ·pH 对菌丝生长及子实体产生的影响 | 第46页 |
| ·杨树溃疡病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 | 第46-48页 |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 附图 | 第54-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