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10页 |
| ABSTRACT | 第10-17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7-23页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9-2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存在问题 | 第20-21页 |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21-22页 |
|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1.4 实际工作量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3-29页 |
| §2.1 拉萨地块地质概况 | 第23-25页 |
| §2.2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质概况 | 第25-29页 |
| ·构造单元划分及各自地质特征 | 第25-27页 |
|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的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时限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分析方法 | 第29-35页 |
| §3.1 全岩主量元素 | 第29-30页 |
| ·样品粗碎与细碎 | 第29页 |
|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 | 第29-30页 |
| §3.2 全岩微量元素 | 第30页 |
| §3.3 全岩Sr-Nd同位素 | 第30-32页 |
| ·样品制备 | 第31页 |
| ·Sr和Nd的化学分离 | 第31-32页 |
| §3.4 锆石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 | 第32-33页 |
| ·锆石靶制备 | 第32-33页 |
| ·锆石阴极发光(CL)图像 | 第33页 |
| ·锆石U-Pb年龄和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 第33页 |
| §3.5 锆石Lu-Hf同位素 | 第33-34页 |
| §3.6 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东构造结西缘花岗岩类的岩石成因 | 第35-56页 |
| §4.1 花岗岩类的野外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 第36-40页 |
| ·中侏罗世花岗岩类 | 第36-37页 |
| ·晚白垩世花岗岩类 | 第37-38页 |
| ·古-始新世花岗岩类 | 第38-39页 |
| ·渐-中新世花岗岩类 | 第39-40页 |
| §4.2 锆石U-Pb年代学 | 第40-45页 |
| ·中侏罗世花岗岩类 | 第40页 |
| ·晚白垩世花岗岩类 | 第40-43页 |
| ·古-始新世花岗岩类 | 第43-44页 |
| ·渐-中新世花岗岩类 | 第44-45页 |
| §4.3 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组成 | 第45-50页 |
| ·中侏罗世花岗岩类 | 第45页 |
| ·晚白垩世花岗岩类 | 第45-48页 |
| ·古-始新世花岗岩类 | 第48-50页 |
| ·渐-中新世花岗岩类 | 第50页 |
| ·变质基底的Sr-Nd同位素特征 | 第50页 |
| §4.4 岩石成因 | 第50-54页 |
| ·中侏罗世花岗岩类的岩石成因 | 第50-51页 |
| ·晚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石成因 | 第51-53页 |
| ·古-始世花岗岩类的岩石成因 | 第53-54页 |
| ·渐-中新世花岗岩类的岩石成因 | 第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五章 东构造结西缘变质与地壳深熔作用 | 第56-77页 |
| §5.1 晚白垩世高温变质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 第56-66页 |
| ·岩相学特征 | 第57页 |
| ·石英中Ti含量及峰期变质温度计算 | 第57-59页 |
| ·锆石微量元素、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 | 第59-60页 |
| ·地球化学及原岩性质 | 第60-63页 |
| ·高温变质作用 | 第63-64页 |
| ·高温麻粒岩相变质时代 | 第64页 |
| ·晚白垩世(~81Ma)新特提斯洋中脊俯冲 | 第64-66页 |
| §5.2 古-中新世多期变质-深熔事件及其地质意义 | 第66-76页 |
| ·野外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 第66-68页 |
| ·锆石微量元素、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 | 第68-73页 |
| ·混合岩和深熔脉体的母岩性质 | 第73-74页 |
| ·东构造结西缘变质-深熔作用的时代 | 第74-75页 |
| ·地质意义 | 第75-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六章 林芝杂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 第77-89页 |
| §6.1 野外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 第77-80页 |
| §6.2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 第80-85页 |
| ·锆石形态及CL图像特征 | 第80页 |
| ·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分布特征 | 第80-85页 |
| §6.3 林芝杂岩的形成时代 | 第85-87页 |
| §6.4 碎屑锆石的物源及其地质意义 | 第87-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第七章 东构造结西缘南拉萨地块的基底属性及其构造演化 | 第89-94页 |
| §7.1 东构造结西缘南拉萨地块的基底属性 | 第89-91页 |
| §7.2 东构造结西缘南拉萨地块的构造演化 | 第91-94页 |
| 主要结论 | 第94-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16页 |
| 附表1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西缘花岗岩类和变质岩类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数据 | 第116-120页 |
| 附表2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西缘花岗岩类和变质基底的Sr-Nd同位素数据 | 第120-121页 |
| 附表3 东构造结西缘花岗岩类和林芝杂岩的LA-ICP MS锆石U-Pb同位素数据 | 第121-141页 |
| 附表4 东构造结西缘花岗岩类和变质岩类的锆石微量元素分析结果 | 第141-150页 |
| 附表5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西缘花岗岩类和变质岩类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 | 第150-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