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10页 |
| ABSTRACT | 第10-17页 |
| 第一章 绪言 | 第17-26页 |
| ·选题及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 ·秦岭-桐柏造山带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变质作用P-T-t轨迹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 ·混合岩成因模型 | 第21-23页 |
| ·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 第23-26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6-32页 |
| ·华北克拉通 | 第26页 |
| ·北秦岭 | 第26-30页 |
| ·宽坪群 | 第26-28页 |
| ·二郎坪群 | 第28-29页 |
| ·秦岭群 | 第29-30页 |
| ·丹凤群 | 第30页 |
| ·南秦岭 | 第30-31页 |
| ·扬子克拉通北缘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样品制备及分析方法 | 第32-35页 |
| ·全岩化学成分分析 | 第32页 |
| ·电子探针 | 第32页 |
| ·锆石U-PB年龄及微量元素 | 第32-33页 |
| ·锆石H-HF同位素 | 第33页 |
| ·矿物微量元素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晚寒武世-早奥陶世低温-(超)高压变质 | 第35-46页 |
| ·区域地质及野外关系 | 第35页 |
| ·秦岭群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岩相学 | 第35-39页 |
| ·矿物化学 | 第39-40页 |
| ·P-T相平衡模拟 | 第40-44页 |
| ·榴辉岩(Q0918)P-T视剖面图 | 第40-42页 |
| ·退变质榴辉岩(Q0919)P-T视剖面图 | 第42-44页 |
| ·讨论 | 第44-46页 |
| ·秦岭榴辉岩变质峰期P-T条件 | 第44-45页 |
| ·超高压变质年龄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晚寒武世-早奥陶世高温高压麻粒岩 | 第46-66页 |
| ·区域地质背景及野外关系 | 第46-47页 |
| ·秦岭群南缘高温-高压变质岩岩相学 | 第47-52页 |
| ·石榴辉石岩(11QL70) | 第47-48页 |
| ·含单斜辉石榴闪岩(11QL72) | 第48页 |
| ·榴闪岩(Q0904-1~Q0904-4)及斜长角闪片岩(Q0907) | 第48-52页 |
| ·矿物化学分析 | 第52-55页 |
| ·石榴石 | 第52-53页 |
| ·单斜辉石 | 第53页 |
| ·角闪石 | 第53-54页 |
| ·斜长石 | 第54-55页 |
| ·变质温压条件 | 第55-61页 |
| ·高压基性麻粒岩11QL70的P-T视剖面图 | 第55-57页 |
| ·退变质石榴辉石岩11QL72的P-T视剖面图 | 第57-58页 |
| ·石榴角闪岩Q0904-1的P-T视剖面图 | 第58-60页 |
| ·斜长角闪片岩Q0904-4的P-T视剖面图 | 第60-61页 |
| ·U-PB年龄 | 第61-64页 |
| ·锆石形貌 | 第61-62页 |
| ·锆石定年及微量元素分析结果 | 第62-64页 |
| ·榍石U-Pb定年结果 | 第64页 |
| ·讨论 | 第64-66页 |
| ·原岩年龄 | 第64页 |
| ·多期变质年龄 | 第64-65页 |
| ·多期次变质演化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志留纪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桐柏麻粒岩 | 第66-97页 |
| ·区域地质及野外关系 | 第67-69页 |
| ·岩相学 | 第69-75页 |
| ·含假蓝宝石基性麻粒岩 | 第71页 |
| ·半泥质麻粒岩 | 第71-73页 |
| ·镁铁质麻粒岩 | 第73-75页 |
| ·矿物化学 | 第75-78页 |
| ·假蓝宝石和尖晶石 | 第75页 |
| ·石榴石 | 第75-76页 |
| ·斜方辉石 | 第76页 |
| ·单斜辉石 | 第76页 |
| ·堇青石 | 第76页 |
| ·黑云母 | 第76-77页 |
| ·斜长石 | 第77页 |
| ·角闪石 | 第77页 |
| ·其它矿物 | 第77-78页 |
| ·变质温压条件 | 第78-86页 |
| ·THERMOCALC平均温压计 | 第78页 |
| ·相平衡模拟 | 第78-86页 |
| ·锆石U-PB年龄 | 第86-92页 |
| ·锆石形貌及结构 | 第86页 |
| ·锆石U-Pb年龄及微量元素特征 | 第86-92页 |
| ·锆石Lu-HF同位素 | 第92页 |
| ·讨论 | 第92-97页 |
| ·原岩年龄及性质 | 第93页 |
| ·变质时代及P-T-t演化轨迹 | 第93-95页 |
| ·构造意义 | 第95-97页 |
| 第七章 秦岭群核部混合岩 | 第97-137页 |
| ·区域地质及野外关系及样品 | 第97-102页 |
| ·蛇尾地区 | 第97-100页 |
| ·寨根地区变质及混合岩 | 第100-101页 |
| ·陕西商南县沙坪-腰庄村地区 | 第101-102页 |
| ·岩相学及矿物化学 | 第102-108页 |
| ·变基性岩 | 第102-104页 |
| ·长英质片麻岩及片岩 | 第104-105页 |
| ·浅色脉体 | 第105-108页 |
| ·变质演化及温压条件 | 第108-115页 |
| ·相平衡模拟 | 第108-114页 |
| ·水含量对相平衡的影响(T-M_(H2O)是剖面图) | 第114-115页 |
| ·锆石U-PB年龄 | 第115-129页 |
| ·锆石形貌 | 第115-120页 |
| ·U-Pb年龄结果 | 第120-129页 |
| ·讨论 | 第129-137页 |
| ·原岩及形成时代 | 第129-130页 |
| ·变质及混合岩化年龄 | 第130-131页 |
| ·熔体的分离结晶作用对峰期矿物组合的保存影响 | 第131-134页 |
| ·变质演化轨迹 | 第134-135页 |
| ·构造意义 | 第135-137页 |
| 第八章 北秦岭-桐柏造山带构造演化 | 第137-143页 |
| ·秦岭群的构造属性 | 第137页 |
| ·晚寒武世-早奥陶世 | 第137-140页 |
| ·志留纪 | 第140-143页 |
| 第九章 结论 | 第143-145页 |
| 致谢 | 第145-1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6-165页 |
| 附录 | 第165-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