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从公共选择理论看腐败现象的成因 | 第9-14页 |
(一) 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及定义 | 第9-10页 |
(二)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的腐败成因 | 第10-14页 |
1. “经济人”与“政治人” | 第10-11页 |
2. 市场与非市场 | 第11-12页 |
3. 官僚预算最大化 | 第12-14页 |
二、我国腐败问题现状及特点 | 第14-21页 |
(一) 腐败问题现状 | 第14-16页 |
1. 腐败不断蔓延凸显公职人员的功利属性 | 第14-15页 |
2. 腐败程度不断加深凸显权力监督不力 | 第15页 |
3. 腐败手段多样凸显腐败收益大于腐败成本 | 第15-16页 |
4. 腐败领域不断扩展凸显垄断部门“寻租”属性 | 第16页 |
(二) 腐败问题特点 | 第16-17页 |
1. 腐败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 | 第16页 |
2. 腐败具有周期性和连续性 | 第16-17页 |
3. 腐败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 | 第17页 |
(三) 反腐斗争具有艰巨性 | 第17-21页 |
1. “一把手”最难监督 | 第17-18页 |
2. 买官卖官是最大的腐败 | 第18-19页 |
3. 漠视法律成最难治的贪官病 | 第19-20页 |
4. “一对一”形式难取证 | 第20-21页 |
三、腐败治理的经验借鉴 | 第21-25页 |
(一) 中国历史上的反腐经验 | 第21-22页 |
(二) 国外有关反腐经验 | 第22-25页 |
1. 香港模式—注重查处机构独立 | 第22-23页 |
2. 美国模式—注重事前阻止 | 第23-24页 |
3. 新加坡模式—高薪养廉 | 第24-25页 |
四、借鉴公共选择理论,立足国情,建立我国惩防体系 | 第25-33页 |
(一) 强化精神层治理,形成持久、一致的反腐精神支撑 | 第25-28页 |
1. 充分认识当前人们的反腐心态:多元化到零容忍 | 第26-27页 |
2. 充分认识“党的利益”,防范党内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 | 第27-28页 |
3. 充分认识腐败治理的基础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 第28页 |
(二) 强化制度层治理,形成刚性、根本的反腐制度支撑 | 第28-31页 |
1. 着力推进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 | 第29页 |
2. 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 | 第29-30页 |
3. 坚决执行职业资格限制和剥夺制度 | 第30-31页 |
(三) 强化物质层治理,形成明朗、正向的反腐物质支撑 | 第31-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