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转型期我国城市管理的理论分析 | 第16-23页 |
·城市管理的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社会转型期的特定内涵 | 第16页 |
·城市管理的内涵 | 第16-17页 |
·城市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治理理论 | 第17-19页 |
·善治理论 | 第19-20页 |
·城市竞争理论 | 第20页 |
·数字城市管理理论 | 第20-21页 |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1-22页 |
·社会转型期对我国城市管理提出的历史诉求 | 第22-23页 |
第3章 转型期我国城市管理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23-28页 |
·转型期我国城市管理的现状 | 第23页 |
·转型期我国城市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23-28页 |
·城市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 第23页 |
·城市管理工作机构庞大导致工作效率低 | 第23-24页 |
·管理方式不科学 | 第24-26页 |
·评价方式不科学和监督不到位 | 第26页 |
·城市管理执法存在体制性障碍 | 第26-27页 |
·城市管理执法方式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不相适应 | 第27-28页 |
第4章 转型期我国城市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2页 |
·城市管理体制不健全 | 第28-29页 |
·城市管理没有建立能全权负责的领导机构 | 第28页 |
·主管部门职能重叠 | 第28页 |
·城市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以及管理工作条块分割 | 第28-29页 |
·市属职能部门与辖区管理之间脱节严重 | 第29页 |
·管理缺乏长效机制 | 第29页 |
·城市有关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滞后 | 第29页 |
·城市管理队伍素质还有待提高 | 第29-30页 |
·公众参与城市管理不明显 | 第30-32页 |
·参与的主要人群单一 | 第30页 |
·公众参与缺乏有效渠道 | 第30页 |
·公众参与缺乏法律依据 | 第30-32页 |
第5章 国外城市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32-36页 |
·国外城市管理的先进做法 | 第32-34页 |
·美国城市管理的主要做法 | 第32页 |
·新加坡城市管理的主要做法 | 第32-34页 |
·国外城市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34-36页 |
·美国城市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34页 |
·新加坡城市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34-36页 |
第6章 破解城市管理难题的对策建议 | 第36-42页 |
·转变城市管理的执法理念 | 第36-37页 |
·树立关注民生的理念 | 第36页 |
·树立和谐管理的理念 | 第36页 |
·树立公平共享的理念 | 第36页 |
·树立公民主体的理念 | 第36-37页 |
·改革和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 | 第37-38页 |
·把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建设成为城市管理问题的预警机构 | 第37页 |
·把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建设成为城市管理问题的协调机构 | 第37页 |
·把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建设成为城市管理问题的督导机构 | 第37-38页 |
·推进城市管理需要逐步引入竞争机制 | 第38页 |
·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 | 第38-39页 |
·网格化城市管理 | 第38-39页 |
·推行城市部件管理法 | 第39页 |
·提高城市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 第39页 |
·建立长效的城市管理机制 | 第39-42页 |
·大力培育非政府组织等多元化主体 | 第40页 |
·健全其他主体的共同参与机制 | 第40页 |
·建立城市管理互动式信息交流平台 | 第40-41页 |
·加强公众参与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