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本文课题预期目标 | 第15-16页 |
第2章 IPv6协议实际需求分析 | 第16-26页 |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6-19页 |
·国外IPv6进展现状 | 第16-17页 |
·国内IPv6发展状态的透视 | 第17-18页 |
·国内发展IPv6的驱动力 | 第18-19页 |
·国内IPv6发展策略和前景 | 第19-23页 |
·中国IPv6发展前景分析 | 第19-20页 |
·IPv6协议迅猛的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Wi-Fi对IPv6的依赖性 | 第21页 |
·国内电信运营商面对IPv6的态度 | 第21-22页 |
·国内网络设备厂商发展IPv6设备的动力分析 | 第22-23页 |
·IPv6的标准化进程 | 第23-26页 |
·网络类标准 | 第24页 |
·应用类标准 | 第24-25页 |
·过渡类标准 | 第25页 |
·安全类标准 | 第25页 |
·资源类标准 | 第25-26页 |
第3章 IPv6路由及过渡阶段主要技术分析 | 第26-41页 |
·下一代网络建设重点在于平滑过渡 | 第26-28页 |
·协议过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节点类型 | 第28-29页 |
·协议过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址类型 | 第29-30页 |
·兼容IPv4的地址(6over4地址) | 第29页 |
·IPv4映射地址 | 第29页 |
·6to4地址 | 第29-30页 |
·ISATAP地址 | 第30页 |
·TEREDO地址 | 第30页 |
·当前主流IPv6路由协议 | 第30-32页 |
·RIPng路由协议 | 第31页 |
·OSPFv3 | 第31页 |
·IS-IS | 第31-32页 |
·BGP4+ | 第32页 |
·IPv4与IPv6网络的互联技术 | 第32-37页 |
·手动隧道 | 第33页 |
·自动隧道 | 第33-34页 |
·GRE隧道 | 第34页 |
·ISATAP隧道 | 第34-35页 |
·6TO4隧道 | 第35-36页 |
·6over4燧道 | 第36页 |
·Teredo隧道 | 第36-37页 |
·IPv4与IPv6网络的互通技术 | 第37-41页 |
·NAT-PT技术浅析 | 第38-39页 |
·NAT-PT的几种类型 | 第39-41页 |
第4章 IPv6协议配置实现方法 | 第41-57页 |
·双栈路由器的配置 | 第41-42页 |
·CiscoIOS配置IPv6 Over IPv4隧道的配置 | 第42-47页 |
·双栈设备静态地址配置 | 第47-48页 |
·使用EUI-64格式配置静态地址 | 第47页 |
·配置接口MTU | 第47-48页 |
·6to4隧道实现 | 第48-50页 |
·Redhat系统下IPv6静态配置及默认网关的设置 | 第50-51页 |
·IPv6地址的静态配置 | 第50页 |
·静态默认网关设置 | 第50-51页 |
·NAT-PT技术在Cisco IOS的实现 | 第51-53页 |
·在Cisco IOS上配置NAT-PT | 第51-52页 |
·动态地址池的NATPT在Cisco IOS上的实现 | 第52-53页 |
·基于端口的NATPT配置在Cisco IOS上的实现 | 第53页 |
·NAT-PT在华为IOS的实现 | 第53-57页 |
·静态NATPT配置在华为交换机上的实现 | 第53-54页 |
·动态NATPT配置在华为交换机上的实现 | 第54页 |
·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下IPv6的配置 | 第54-57页 |
第5章 过渡隧道技术的分析总结 | 第57-59页 |
·各种隧道技术分析总结 | 第57-58页 |
·NAT-PT总结分析 | 第58-59页 |
第6章 IPv6应用前景展望 | 第59-61页 |
·移动终端业务 | 第59页 |
·新智能终端的应用 | 第59-60页 |
·网络在线游戏产业 | 第60页 |
·在Wi-Fi网络的应用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