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立题依据 | 第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干旱风险评估指标研究现状 | 第12页 |
·干旱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干旱风险预报、预警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5-17页 |
2 齐齐哈尔地区旱情状况 | 第17-24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7-19页 |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 第17页 |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地质情况 | 第18页 |
·气象特征 | 第18-19页 |
·气候特点 | 第19页 |
·齐齐哈尔地区旱情分析 | 第19-24页 |
·降水序列参数与丰枯分析 | 第19-20页 |
·基于Mann-Kendall的齐齐哈尔地区旱情趋势分析 | 第20-22页 |
·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进行趋势检验 | 第22-23页 |
·齐齐哈尔地区趋势分析结果 | 第23-24页 |
3 旱情综合评价指标研究 | 第24-33页 |
·干旱相关概念 | 第24-25页 |
·干旱 | 第24页 |
·农业干旱 | 第24-25页 |
·旱情与旱灾 | 第25页 |
·旱情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25-26页 |
·齐齐哈尔地区旱情评价指标选取 | 第26-27页 |
·旱情等级的划分 | 第27-28页 |
·齐齐哈尔地区旱情分析 | 第28-33页 |
·基于降水距平指标的齐齐哈尔地区旱情分析 | 第28-29页 |
·基于干燥指数的齐齐哈尔地区旱情分析 | 第29-30页 |
·基于Z指数的齐齐哈尔地区旱情分析 | 第30-33页 |
4 齐齐哈尔地区旱情评价 | 第33-39页 |
·基于逻辑斯蒂曲线的投影寻踪等级评价 | 第33-35页 |
·齐齐哈尔地区旱情投影寻踪等级评价模型 | 第35-39页 |
·干旱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标准 | 第35-36页 |
·基于逻辑斯蒂曲线的投影寻踪等级评价模型的应用 | 第36-39页 |
5 旱情预警机制的构建 | 第39-47页 |
·预警含义及其原理 | 第39页 |
·预警的逻辑过程 | 第39-41页 |
·预警的分类 | 第41页 |
·预警与预测的关系 | 第41-42页 |
·预警指标的构建 | 第42-45页 |
·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42页 |
·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2-44页 |
·预警指标的预测方法 | 第44-45页 |
·旱情警度划分和警限确定 | 第45-46页 |
·旱情警度划分标准 | 第45页 |
·警限确定 | 第45-46页 |
·排警措施 | 第46-47页 |
6 齐齐哈尔地区旱情预警机制的建立 | 第47-60页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齐齐哈尔地区降水量预警 | 第47-53页 |
·BP神经网络模型 | 第47-48页 |
·实例应用 | 第48-53页 |
·基于投影寻踪自回归的齐齐哈尔地区蒸发量预警 | 第53-58页 |
·投影寻踪自回归模型 | 第53-54页 |
·实例应用 | 第54-58页 |
·齐齐哈尔地区旱情排警措施 | 第58-60页 |
·改变治旱思路并增强抗旱意识 | 第58-59页 |
·大力加强干旱灾害的监测力度 | 第59页 |
·节约用水并提高用水效率 | 第59页 |
·开辟新水源扩充水资源量 | 第59-6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