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震学论文--地震与地球构造论文

龙门山活动构造与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1章 引言第12-25页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2-14页
   ·研究现状第14-20页
     ·活动构造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工作区研究现状第16-18页
     ·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及存在的问题第18-20页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第20-23页
     ·研究思路第20页
     ·研究内容第20-22页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2-23页
     ·可行性分析第23页
   ·论文的主要工作量第23-24页
   ·论文的创新点第24-25页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25-44页
   ·区域地质概况第26-28页
     ·松潘—甘孜褶皱带第26页
     ·龙门山构造带第26-27页
     ·龙门山前陆盆地第27-28页
   ·龙门山构造带主干断裂的变形特征第28-35页
     ·汶川—茂县断裂第28-31页
     ·映秀—北川断裂第31-34页
     ·彭县—灌县断裂第34-35页
     ·广元—大邑(隐伏)断裂第35页
   ·龙门山构造带的构造分带性及其变形特征第35-39页
     ·松潘—甘孜韧性变形带第36-37页
     ·龙门山后山推覆变形带第37-38页
     ·龙门山前山推覆变形带第38页
     ·前陆扩展变形带第38页
     ·前陆坳陷带第38-39页
   ·龙门山构造带的构造分段性特征第39-44页
第3章 龙门山构造带的活动性分析第44-59页
   ·历史地震的活动性分析第45-51页
     ·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第49页
     ·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第49-50页
     ·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布特征第50-51页
   ·龙门山主干活动断裂第51-55页
     ·汶川—茂县活动断裂第52-54页
     ·映秀—北川活动断裂第54页
     ·彭县—灌县活动断裂第54-55页
   ·龙门山主干断裂的活动特征第55-57页
   ·小结第57-59页
第4章 汶川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第59-79页
   ·汶川地震的基本参数与震源机制解第60-65页
     ·震源机制解第60-61页
     ·震源破裂过程第61-63页
     ·余震时空分布特征第63-65页
   ·汶川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及空间变化特征第65-73页
     ·映秀—北川同震地表破裂带第66-68页
     ·彭县—灌县同震地表破裂带第68-70页
     ·小鱼洞同震地表破裂带第70-71页
     ·擂鼓同震地表破裂第71-73页
   ·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类型及组合样式第73-76页
     ·地表破裂的组合样式第73-74页
     ·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组合样式第74-76页
   ·小结与指示意义第76-79页
第5章 汶川地震的发震模式探讨第79-91页
   ·汶川地震的构造缩短和隆升作用第80-84页
     ·构造缩短作用第80-82页
     ·隆升作用第82-83页
     ·对汶川地震发震模式的启示作用第83-84页
   ·汶川地震的发震模式第84-89页
   ·小结与讨论第89-91页
第6章 龙门山活动构造的强震复发周期估算第91-103页
   ·映秀—北川断裂地震震级的估算第92-98页
     ·地震震级的单项计算方法第93页
     ·地震震级的加权计算方法第93-94页
     ·映秀—北川断裂的分段特征第94-96页
     ·映秀—北川断裂的地震震级第96-98页
   ·龙门山构造带的强震复发周期估算第98-101页
     ·强震的原地复发特征第98页
     ·强震复发周期的估算第98-101页
   ·小结与讨论第101-103页
结论与建议第103-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16-117页
附录第117-126页
附件第126-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要素间关系”探讨
下一篇:川西晚三叠世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及油气勘探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