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目的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主要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相关理论阐述 | 第18-24页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界定 | 第18-20页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 | 第18页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 第18-19页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 | 第19-20页 |
·灾害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 第20-21页 |
·基本理论 | 第20-21页 |
·灾害经济学的特点 | 第21页 |
·危机管理理论 | 第21-24页 |
·危机管理的定义 | 第21-22页 |
·危机管理的模式 | 第22-24页 |
第3章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管理的现状 | 第24-31页 |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状 | 第24-27页 |
·各类传染病仍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危害 | 第24-25页 |
·日常生活中毒事件较为突出 | 第25页 |
·职业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 第25-26页 |
·人为因素是诱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因素 | 第26-27页 |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 | 第27-31页 |
第4章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6页 |
·运行机制不健全 | 第31-32页 |
·缺乏信息良性互动机制 | 第31页 |
·缺乏综合性的危机决策机制 | 第31-32页 |
·缺乏具有第三方性质的独立调查制度 | 第32页 |
·缺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后处理机制 | 第32页 |
·思想意识跟不上形势需要 | 第32-33页 |
·紧急状态下的社会动员能力不足 | 第33页 |
·财力投入不足 | 第33-34页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模拟演练不足 | 第34-35页 |
·基层公共卫生人才缺乏 | 第35-36页 |
第5章 国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经验借鉴 | 第36-41页 |
·国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特色分析 | 第36-39页 |
·美国:历史悠久、分工协作 | 第36-37页 |
·英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 第37页 |
·加拿大:完善的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系 | 第37-38页 |
·俄罗斯:“大总统、大安全” | 第38页 |
·日本:预防为主、有备无患 | 第38-39页 |
·国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经验借鉴 | 第39-41页 |
·及时公开相关信息 | 第39页 |
·共担的责任机制 | 第39页 |
·完善的全程管理机制 | 第39-40页 |
·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 第40页 |
·危机处理机构的专门化 | 第40-41页 |
第6章 案例分析 | 第41-46页 |
·三鹿奶粉事件全程管理分析 | 第41-43页 |
·危机前的管理 | 第41页 |
·危机中的管理 | 第41-42页 |
·危机后的管理 | 第42-43页 |
·三鹿奶粉事件反映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卫生管理体制条块分割 | 第43页 |
·信息分析与报告系统不健全 | 第43页 |
·政府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责任缺失 | 第43-44页 |
·法律体系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 第44页 |
·讨论与建议 | 第44-46页 |
·建立统一的应对中心 | 第44页 |
·建立新型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系统 | 第44页 |
·完善行政问责制 | 第44-45页 |
·健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律体系 | 第45-46页 |
第7章 完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 | 第46-54页 |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程管理机制 | 第46-50页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前管理 | 第46-47页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中管理 | 第47-49页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后管理 | 第49-50页 |
·重视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作用 | 第50页 |
·建立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巨灾风险管理体系 | 第50-51页 |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模拟演练 | 第51-52页 |
·推进卫生领域大部制改革 | 第52页 |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 第52-53页 |
·提高农村地区抵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 第53-54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4页 |
·展望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