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引言 | 第10-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目标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标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2. 相关概念理论简介 | 第13-17页 |
·自然保护区 | 第13页 |
·环境容量 | 第13-15页 |
·旅游环境容量 | 第15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5-17页 |
3. 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4. 国内外旅游环境容量评估技术分析 | 第23-34页 |
·国内旅游环境容量评估技术简介 | 第23-25页 |
·单一因子类方法 | 第25页 |
·单一指标类方法 | 第25页 |
·数学模型类方法 | 第25页 |
·管理工具类方法 | 第25页 |
·国内旅游环境容量评估技术比较 | 第25-27页 |
·国外旅游环境容量评估技术介绍 | 第27-32页 |
·游憩机会谱(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 第27-29页 |
·可接受的变化极限(Limites of Acceptable Change) | 第29-30页 |
·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Visitor Experience and Resource Protection) | 第30-32页 |
·我国应用国外旅游环境容量评估技术的困难 | 第32-34页 |
5. PUM:适合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旅游环境容量评估技术 | 第34-40页 |
·公众使用管理框架(Public Uses Management) | 第34-35页 |
·公众使用管理框架实施步骤 | 第35-39页 |
·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团队 | 第35页 |
·分析保护目标与旅游开发政策 | 第35-36页 |
·分析旅游资源与旅游活动现状 | 第36页 |
·对实验区进行公众使用分区 | 第36页 |
·确定影响公众使用分区旅游环境容量的因素 | 第36页 |
·确定每个公众使用分区的旅游环境容量 | 第36-38页 |
·为每个公众使用分区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 | 第38页 |
·定期检测旅游环境容量管理效果并反馈结果 | 第38-39页 |
·公众使用管理框架(PUM)的优势与不足 | 第39-40页 |
6. 案例研究--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PUM应用 | 第40-68页 |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概况 | 第40-43页 |
·自然概况 | 第40-41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41页 |
·保护区管理局概况 | 第41-43页 |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容量评价 | 第43-68页 |
·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团队 | 第43页 |
·分析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与旅游开发政策 | 第43-44页 |
·分析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及旅游活动现状 | 第44-47页 |
·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进行公众使用分区 | 第47-51页 |
·确定影响公众使用分区旅游环境容量的因素 | 第51-52页 |
·分别计算每个公众使用分区的旅游环境容量 | 第52-63页 |
·为每个公众使用分区制定管理措施 | 第63-64页 |
·定期检测实施效果并反馈 | 第64-68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68-70页 |
·论文主要结论 | 第68页 |
·论文存在的不足 | 第68页 |
·研究展望 | 第68-70页 |
8. 附录 | 第70-77页 |
·附录1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图 | 第70-71页 |
·附录2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客情况调查表A | 第71-72页 |
·附录3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客情况调查表B | 第72-73页 |
·附录4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中服务区管理容量得分表 | 第73-74页 |
·附录5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滩类集中游憩区管理容量得分表 | 第74页 |
·附录6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松门山集中游憩区管理容量得分表 | 第74-75页 |
·附录7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上观光游览区管理容量得分表 | 第75页 |
·附录8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徒步观光游览区管理容量得分表 | 第75-76页 |
·附录9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体验区管理容量得分表 | 第76-77页 |
9.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个人简介 | 第81-82页 |
导师简介 | 第82-83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