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古代小说论文--《红楼梦》研究与评论论文

再探《红楼梦》开篇的隐含情旨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绪论第14-21页
   ·问题的提出第14-15页
   ·已有的研究成果第15-19页
   ·细解文本的研究思路第19-21页
1 开篇诗语世界的隐微情旨第21-50页
   ·首回以诗为界兼传情的叙事——基于文本故事性的立体考察第21-33页
     ·关于其书由来第22-26页
     ·石上最初的“甄”“贾”故事第26-32页
  小结:层次叙事中隐微的创作意旨第32-33页
   ·首回诗语世界的隐微情旨——基于诗语独立性的深度考察第33-49页
     ·“赋比兴”传统与首回“红楼”式“赋”诗笔法第34-36页
     ·入戏之先开门见山的引导第36-43页
     ·已入戏后提纲挈领的概述第43-48页
  小结:独立诗语世界隐涵作者情旨第48-49页
 结论:诗为作者心声且预构后文第49-50页
2 题名凡例的隐微情旨第50-80页
   ·《红楼梦》题名中的隐微旨意第50-68页
     ·题名解释的次序问题第51-53页
     ·题名中的两种笔墨第53-55页
     ·题名中的史笔真实第55-59页
     ·题名圈套中的真实作者及真意第59-66页
     ·题名和作者诗语及僧道大言中所呈之的“旨”“纲”第66-67页
  小结:题名花样掩饰真事真旨第67-68页
   ·甲戌本凡例的隐曲“旨义”第68-78页
     ·体例特殊的凡例第68-71页
     ·凡例前四条的“旨意”第71-74页
     ·凡例末条中的“作者本意”第74-78页
  小结:凡例故意隐藏“作者本意”“旨意”第78页
 结论:题名凡例隐而欲显作者真事第78-80页
3 首回人物涵括六种思想第80-127页
   ·佛道儒解决悲情——“渺”“茫”“空”“幻”和女娲第80-88页
     ·女娲形象暗示女儿主题第81-82页
     ·渺茫空幻解说悲情第82页
     ·“渺”“茫”合传暗含佛主道辅第82-85页
     ·空空道人易名情僧关联道佛情三种第85-87页
  小结:仙境中的儒道佛情纷争第87-88页
   ·佛道对抗儒俗——实境中甄家与贾雨村第88-104页
     ·甄贾二人的对比性及思想因素第88-90页
     ·影响深巨的儒道两家第90-92页
     ·甄家寓意儒道之发生第92-97页
     ·甄封暗寓儒道之变异第97-101页
     ·道主儒从与“应怜”结局第101-103页
  小结:俗世中的入世俗奸与佛道的出世抗争第103-104页
   ·情极而“痴”——出虚入实的宝玉黛玉第104-124页
     ·石头、三生石、神瑛第104-106页
     ·宝玉的“侍者”本性之痴第106-110页
     ·甄贾宝玉辨兼考作者本人第110-118页
     ·宝黛二人的“痴”性人格核心第118-124页
  小结:二玉殊体及作者以“情”归总儒道佛且对抗俗奸第124页
 结论:人物涵括奸俗儒道佛情六种且表作者情思第124-127页
4 首回文本隐含的哲学终极和情感极致第127-159页
   ·《红楼梦》的分层境地和哲学寻根——作为情旨载体的文本设置第127-144页
     ·过渡于多层叙事间的倒叙笔法及境地的推进第127-131页
     ·红楼创作的四层境地第131-133页
     ·关于存在的生命哲学第133-135页
     ·石头境地与太虚幻境中对智慧“灵”性的哲学寻“根”第135-144页
  小结:首回文本隐含境地哲学与智慧“通灵”之悲第144页
   ·情感哲思道德的融合——作为情旨关键的“作者痴”第144-158页
     ·“痴”字与“都云作者痴”其诗第145-150页
     ·“痴”性人格的哲学原始第150-154页
     ·作为精神实现的“痴”性人格第154-158页
  小结:“作者痴”表示作者的精神执着与孤独第158页
 结论:境地与“痴”征示作者的觉悟痛苦与孤独第158-159页
结束语:回溯于苍凉的生命本真第159-162页
参考文献第162-166页
致谢第166-16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167-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明末清初《三国演义》续书研究
下一篇:脂砚斋《红楼梦》评点中的“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