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一)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二)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一)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二)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创新集群的涵义、演化模式和竞争力分析模型 | 第18-26页 |
一、创新集群的涵义 | 第18-19页 |
二、创新集群的演化模式 | 第19-21页 |
(一) 市场自组织模式 | 第19-20页 |
(二)政府主导型模式 | 第20-21页 |
三、创新集群竞争力的分析模型 | 第21-26页 |
(一) 波特钻石模型与帕-吉GEM模型的评析 | 第21-22页 |
(二)创新集群竞争力分析模型的构建 | 第22-26页 |
第三章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集群的竞争力现状分析 | 第26-38页 |
一、创新组织分析 | 第26-31页 |
(一) 核心组织分析 | 第26-29页 |
(二) 辅助组织分析 | 第29-31页 |
二、基础要素分析 | 第31-36页 |
(一) 资源分析 | 第31-34页 |
(二) 基础设施分析 | 第34-36页 |
三、环境变量分析 | 第36-38页 |
(一) 市场分析 | 第36-37页 |
(二) 创新文化分析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国外创新集群的成功案例分析 | 第38-48页 |
一、硅谷创新集群——市场自组织模式 | 第38-40页 |
(一) 硅谷创新集群的动力因素 | 第38-39页 |
(二) 获得的启示 | 第39-40页 |
二、日本九州半导体创新集群——政府主导型模式 | 第40-42页 |
(一) 九州半导体创新集群的发展模式 | 第40-41页 |
(二) 获得的启示 | 第41-42页 |
三、圣地亚哥生物技术集群——混合性成长模式 | 第42-45页 |
(一) 圣地亚哥生物技术集群的发展历程 | 第42页 |
(二) 圣地亚哥生物技术集群演化模式的动力因素 | 第42-45页 |
(三) 获得的启示 | 第45页 |
四、三种模式的对比分析及选择 | 第45-48页 |
(一) 三种模式的对比分析 | 第45-46页 |
(二) 安徽省创新集群演化模式的选择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安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48-52页 |
一、宏观层面的政策支持 | 第48-49页 |
(一) 政府职能与定位的调整 | 第48页 |
(二) 创新集群环境的优化 | 第48-49页 |
(三) 创新集群持续生态系统的培育 | 第49页 |
二、中观层面的合作组织 | 第49-51页 |
(一) 加强创新集群的内部合作 | 第49-50页 |
(二) 加强创新集群的协同组织建设 | 第50页 |
(三) 加强中介服务机构体系的建设 | 第50-51页 |
三、微观层面的动力机制 | 第51-52页 |
(一) 提高安徽省创新型企业的持续创新力 | 第51页 |
(二) 构建集群内企业间的战略联盟 | 第51页 |
(三) 建立创新集群内部的创新机制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