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多年卧孔菌属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4页 |
·多年卧孔菌属形态分类学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多年卧孔菌属分子系统学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4-21页 |
·试验材料 | 第14-17页 |
·供试标本 | 第14页 |
·主要试剂 | 第14页 |
·主要仪器 | 第14页 |
·主要软件 | 第14-15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15页 |
·研究标本及其GenBank序列号 | 第15-17页 |
·试验方法 | 第17-21页 |
·形态学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子实体基因组DNA提取 | 第17-18页 |
·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18页 |
·ITS和LSU引物PCR扩增反应退火温度条件优化 | 第18页 |
·引物 | 第18-19页 |
·ITS和LSU PCR扩增反应体系 | 第19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19-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104页 |
·形态分类学研究 | 第21-95页 |
·中国Perenniporia检索表 | 第21-23页 |
·非洲多年卧孔菌 | 第23-25页 |
·干热多年卧孔菌 | 第25-26页 |
·竹生多年卧孔菌 | 第26-28页 |
·版纳多年卧孔菌 | 第28-30页 |
·三角多年卧孔菌 | 第30-32页 |
·皮生多年卧孔菌 | 第32-33页 |
·下延多年卧孔菌 | 第33-35页 |
·特氏多年卧孔菌 | 第35-37页 |
·树状多年卧孔菌 | 第37-38页 |
·椭圆孢多年卧孔菌 | 第38-40页 |
·费氏多年卧孔菌 | 第40-41页 |
·白蜡多年卧孔菌 | 第41-44页 |
·戈氏多年卧孔菌 | 第44-45页 |
·服部多年卧孔菌 | 第45-47页 |
·硬多年卧孔菌 | 第47-49页 |
·灰黄多年卧孔菌 | 第49-50页 |
·日本多年卧孔菌 | 第50-52页 |
·宽被多年卧孔菌 | 第52-54页 |
·怀槐多年卧孔菌 | 第54-56页 |
·褐壳多年卧孔菌 | 第56-57页 |
·角壳多年卧孔菌 | 第57-59页 |
·狭髓多年卧孔菌 | 第59-61页 |
·小盖多年卧孔菌 | 第61-62页 |
·骨质多年卧孔菌 | 第62-64页 |
·南岭多年卧孔菌 | 第64-66页 |
·白赭多年卧孔菌 | 第66-69页 |
·俄亥俄多年卧孔菌 | 第69-70页 |
·云杉多年卧孔菌 | 第70-72页 |
·梨生多年卧孔菌 | 第72-74页 |
·菌索多年卧孔菌 | 第74-75页 |
·刺槐多年卧孔菌 | 第75-77页 |
·稻色多年卧孔菌 | 第77-79页 |
·微酸多年卧孔菌 | 第79-81页 |
·灰黑多年卧孔菌 | 第81-83页 |
·亚稻色多年卧孔菌 | 第83-84页 |
·薄多年卧孔菌 | 第84-86页 |
·灰孔多年卧孔菌 | 第86-88页 |
·西藏多年卧孔菌 | 第88-90页 |
·平截多年卧孔菌 | 第90-92页 |
·近邻多年卧孔菌 | 第92-93页 |
·黄多年卧孔菌 | 第93-95页 |
·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95-104页 |
·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 第95页 |
·退火温度对ITS-PCR扩增的影响 | 第95-96页 |
·退火温度对LSU-PCR扩增的影响 | 第96页 |
·ITS-PCR扩增反应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 第96-97页 |
·LSU-PCR扩增反应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 第97页 |
·Perenniporia属与相关属系统发育分析 | 第97-99页 |
·Perenniporia系统发育结果与分析 | 第99-104页 |
4 结论 | 第104-107页 |
·形态学研究结果及其在本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04页 |
·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及其参考价值 | 第104-106页 |
·通过分子结果判别Perenniporia属间、种间主要形态分类特征 | 第104-105页 |
·ITS、LSU和ITS+nLSU在属、种级分类中的参考价值 | 第105-106页 |
·展望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2页 |
个人简介 | 第112-113页 |
导师简介 | 第113-114页 |
获得成果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