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55页 |
·引言 | 第16页 |
·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简介 | 第16-23页 |
·表面活性剂结构 | 第16-17页 |
·表面活性剂溶液聚集体的形成 | 第17-22页 |
·表面活性剂溶液聚集体的形成理论 | 第17-19页 |
·表面活性剂双层膜的性质与Helfrich理论 | 第19-22页 |
·表面活性剂聚集体形成结构的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疏水链的影响 | 第22页 |
·亲水头基的影响 | 第22页 |
·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22页 |
·溶液的影响 | 第22页 |
·溶质的影响 | 第22-23页 |
·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 | 第23-33页 |
·混合胶束体系模型 | 第23-26页 |
·相分离模型 | 第23-25页 |
·质量作用模型 | 第25页 |
·分子理论模型 | 第25-26页 |
·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实例 | 第26-33页 |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 | 第26-33页 |
·含盐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 | 第29页 |
·无盐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 | 第29-33页 |
·表面活性剂聚集体研究的技术手段 | 第33-43页 |
·偏光显微镜 | 第33-35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35-37页 |
·X射线衍射(XRD)和小角X射线散射(SAXS) | 第37-38页 |
·核磁共振技术 | 第38-40页 |
·流变学研究 | 第40-43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5页 |
第二章 盐度对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聚集结构的影响 | 第55-67页 |
·引言 | 第55-56页 |
·实验部分 | 第56-58页 |
·化学药品 | 第56页 |
·无盐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体系的配制 | 第56页 |
·相图的绘制 | 第56页 |
·电导率的测定 | 第56-57页 |
·流变学研究 | 第57页 |
·偏光显微镜观测 | 第57页 |
·冷冻蚀刻电镜(FF-TEM)观测 | 第57页 |
·小角X射线散射实验 | 第57-58页 |
·渗析 | 第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4页 |
·盐诱导下无盐体系的聚集行为 | 第58-59页 |
·无盐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溶液中聚集体结构的确定 | 第59-60页 |
·含盐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两相溶液中聚集结构的确定 | 第60-61页 |
·高盐度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中聚集结构的确定 | 第61-62页 |
·不同盐度下形成聚集体的流变学研究 | 第62-63页 |
·通过除去盐来实现的可逆聚集行为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第三章 温度诱导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聚集体结构的转变 | 第67-79页 |
·引言 | 第67页 |
·实验部分 | 第67-69页 |
·实验药品 | 第67-68页 |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沉淀/胶束两相体系样品的制备 | 第68页 |
·电导率测定 | 第68页 |
·浊度的测定 | 第68页 |
·不同温度下红外光谱的测定 | 第68-69页 |
·粘度的测定 | 第69页 |
·偏光显微镜观测 | 第69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 | 第6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9-76页 |
·沉淀-胶束两相体系中上相沉淀中的聚集体结构 | 第69-70页 |
·在温度诱导下沉淀-胶束两相体系聚集行为的变化 | 第70-72页 |
·偏光显微镜观测 | 第72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 | 第72-73页 |
·浊度研究 | 第73-74页 |
·傅立叶红外光谱研究 | 第74-75页 |
·粘度测定 | 第75页 |
·小角X射线散射研究(SAXS)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第四章 溶剂极性诱导的密堆积多层囊泡双分子层的肿胀 | 第79-96页 |
·引言 | 第79页 |
·实验部分 | 第79-81页 |
·实验药品 | 第79-80页 |
·实验样品配制 | 第80页 |
·电导率测量 | 第80页 |
·冷冻蚀刻电镜(FF-TEM)观测 | 第80页 |
·偏光显微镜观测 | 第80页 |
·流变学研究 | 第80页 |
·折射率表征 | 第80-81页 |
·表面张力测定 | 第8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1-92页 |
·Glycerin含量在0-99.5%时体系的聚集行为 | 第81-83页 |
·Glycerin含量在40%-50%时体系的聚集行为 | 第83-84页 |
·Glycerin含量在50%-60%时体系的聚集行为 | 第84-85页 |
·不同Glycerin浓度的偏光显微镜照片 | 第85-86页 |
·不同Glycerin浓度的的冷冻蚀刻电镜观测 | 第86-87页 |
·流变学研究 | 第87-89页 |
·表面张力测定 | 第89-90页 |
·山梨醇诱导的双分子层肿胀的聚集行为 | 第90-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第五章 粘弹性多层囊泡在不同剪切力场下的聚集行为变化 | 第96-108页 |
·引言 | 第96-97页 |
·实验部分 | 第97-98页 |
·实验药品 | 第97页 |
·聚集行为 | 第97页 |
·流变学研究 | 第97页 |
·乳化方法 | 第97页 |
·电导率测定 | 第97-98页 |
·冷冻蚀刻透射电镜(FF-TEM)观测 | 第98页 |
·低温透射电子显微镜(Cryo-TEM)观测 | 第9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8-105页 |
·在不同剪切速率和压力下体系的聚集行为 | 第98-99页 |
·电导率测定 | 第99-101页 |
·参比电导率 | 第101页 |
·流变学研究 | 第101-102页 |
·冷冻蚀刻透射电镜(FF-TEM)观测 | 第102-103页 |
·低温透射电镜(Cryo-TEM)观测 | 第103-104页 |
·理论模型 | 第104-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外加电荷和剪切力作用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93由L_3相到囊泡结构的转变 | 第108-121页 |
·引言 | 第108-109页 |
·实验部分 | 第109-110页 |
·实验药品 | 第109页 |
·电导率测定 | 第109页 |
·偏光显微镜观测 | 第109页 |
·流变学研究 | 第109页 |
·氘代核磁共振(~2H NMR)研究 | 第109-110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 | 第110页 |
·负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测 | 第11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0-117页 |
·相图绘制 | 第110-111页 |
·L_3相瞬间剪切相变性质研究 | 第111-112页 |
·从L_3相到L_(αl)相的聚集行为变化 | 第112-113页 |
·偏光显微镜观测 | 第113页 |
·L_3,L_(αl)和L_(αv)相的微观结构观测 | 第113-114页 |
·流变学研究 | 第114-116页 |
·~2H NMR研究 | 第116-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1页 |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23-124页 |
English Section | 第124-16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