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一、研究背景和框架 | 第12-18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三) 概念界定 | 第14-18页 |
二、研究文献回顾 | 第18-27页 |
(一) 标签理论应用 | 第18-19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9-25页 |
(三) 需要阐明的三个问题 | 第25-27页 |
三、研究创新及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四、研究框架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同工不同酬式身份歧视现状及危害 | 第29-43页 |
一、身份歧视现状 | 第29-39页 |
(一) 身份与编制 | 第29-32页 |
(二) 备受关注的用工双轨制造就的同工不同酬现象 | 第32-39页 |
二、同工不同酬式身份歧视危害 | 第39-43页 |
第三章 同工不同酬式身份歧视存在的根源 | 第43-50页 |
一、计划体制历史遗留问题 | 第43-44页 |
二、既得利益者用双轨制来维护和扩大自己的既得利益 | 第44-45页 |
三、中国劳动力供过于求是劳动用工双轨制的最大成因 | 第45-46页 |
四、现行法律法规对同工同酬界定不明确和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 第46-47页 |
五、单位钻法律空子降低用工成本 | 第47-49页 |
六、政府监管职能的缺失 | 第49页 |
七、劳动者弱势地位和法律意识淡薄 | 第49-50页 |
第四章 身份歧视的解决对策 | 第50-55页 |
一、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变人事管理模式 | 第50页 |
二、加强相关立法的操作化规定,确保有法可依 | 第50-52页 |
(一) 劳动平等应当作为一个根本性原则 | 第50-51页 |
(二) 政府部门应尽快出台《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 | 第51页 |
(三) 对派遣工的报酬应当细化并区别对待 | 第51-52页 |
(四) 明确规定用人单位用工身份歧视,违反同工同酬原则的法律责任 | 第52页 |
三、加强劳动合同法的执行与监督,确保有法必依 | 第52-54页 |
(一) 加强执法监督力度 | 第52页 |
(二) 发挥工会的作用,切实推进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工作 | 第52页 |
(三) 加强反就业歧视方面的执法 | 第52-53页 |
(四) 完善平等就业权的司法救济途径 | 第53-54页 |
四、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岗位薪酬分配机制 | 第54页 |
五、培育劳动者的维权意识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件:个案访谈提纲 | 第59-60页 |
谢辞 | 第60-6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