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果树病虫害论文--多年生草本果类病虫害论文

草莓连作根腐病发生机制与微生物及化学修复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41页
   ·引言第16-17页
   ·草莓连作障碍形成机制第17-23页
     ·土壤理化性状恶化第18页
     ·根部土传病害增加第18-20页
     ·自毒物质积累第20-21页
     ·根际微生物生态失衡第21-23页
   ·草莓连作障碍克服措施第23-32页
     ·培育抗性品种第23页
     ·化学防治第23-24页
     ·农业防治第24-25页
     ·微生物防治第25-32页
   ·硅与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第32-36页
     ·硅提高植物抗病性作用机理第33-35页
     ·硅对草莓生长发育及抗病性的影响第35-36页
   ·粉煤灰农业利用研究进展第36-38页
     ·利用粉煤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第37页
     ·粉煤灰对作物促生增产效应第37-38页
     ·粉煤灰防治植物病虫害研究第38页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第38-39页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39-41页
     ·研究内容第39页
     ·技术路线第39-41页
第二章 连作草莓根腐病发生的土壤微生态机制研究第41-51页
   ·引言第41页
   ·材料与方法第41-42页
     ·试验材料第41页
     ·试验方法第41-42页
     ·数据处理第42页
   ·结果与分析第42-49页
     ·草莓健株、病株根区土壤化学性质第42-43页
     ·草莓健株、病株根域微生物数量第43-44页
     ·草莓健株、病株根域微生物组成与多样性第44-45页
     ·草莓健株、病株根域主要细菌与放线菌第45-47页
     ·草莓健株、病株根域优势细菌与真菌第47-49页
     ·草莓健株根域优势真菌对病株优势真菌拮抗作用第49页
   ·讨论第49-50页
   ·结论第50-51页
第三章 草莓根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第51-60页
   ·引言第51页
   ·材料与方法第51-53页
     ·病原菌分离纯化第51页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第51-52页
     ·病原菌鉴定第52页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第52-53页
     ·结果计算与数据统计分析第53页
   ·结果与分析第53-59页
     ·病害症状第53-54页
     ·病原菌致病性第54-55页
     ·病原菌鉴定第55-56页
     ·生物学特性第56-59页
   ·结论与讨论第59-60页
第四章 草莓根腐病拮抗真菌筛选鉴定及其防病促生作用第60-73页
   ·引言第60页
   ·材料与方法第60-63页
     ·试验材料第60-61页
     ·试验方法第61-63页
   ·结果与分析第63-71页
     ·2 株真菌无菌发酵滤液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性第63-64页
     ·2 株真菌对大双孢柱孢菌丝形态的影响第64页
     ·2 株真菌无菌发酵滤液的化感活性第64-66页
     ·2 株拮抗真菌对盆栽草莓防病促生作用第66页
     ·2 株拮抗真菌在草莓根域的定殖及对大双孢柱孢数量的影响第66-67页
     ·2 株拮抗真菌对盆栽草莓根域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第67-68页
     ·菌种鉴定第68-71页
   ·讨论第71-72页
     ·植物土传病害生防真菌的分离筛选第71页
     ·2 株拮抗真菌对草莓的防病促生作用第71-72页
   ·结论第72-73页
第五章 硅酸钾对草莓土传病原真菌的皿内抑制作用第73-80页
   ·引言第73页
   ·材料与方法第73-75页
     ·试验材料第73-74页
     ·试验方法第74-75页
     ·数据处理第75页
   ·结果与分析第75-78页
     ·硅酸钾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第75-76页
     ·硅酸根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第76页
     ·pH 对硅酸钾抑菌效应的影响第76-78页
     ·钾离子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第78页
   ·讨论第78-79页
   ·结论第79-80页
第六章 硅酸钾与放线菌剂配施对日光温室连作草莓生长、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65第80-88页
   ·引言第80页
   ·材料与方法第80-82页
     ·试验材料第80页
     ·试验方法第80-82页
   ·结果与分析第82-86页
     ·硅酸钾与菌剂配施对连作草莓植株生长及死亡率的影响第82-83页
     ·硅酸钾与菌剂配施对连作 3 年草莓开花的影响第83页
     ·硅酸钾与菌剂配施对连作 3 年草莓产量的影响第83页
     ·硅酸钾与菌剂配施对连作 3 年草莓植株生长的影响第83-84页
     ·硅酸钾与菌剂配施对连作 3 年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第84-85页
     ·硅酸钾与菌剂配施对连作 3 年草莓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及PPO 酶活的影响第85页
     ·硅酸钾与菌剂配施对连作 4 年草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第85-86页
   ·讨论第86-87页
   ·结论第87-88页
第七章 硅酸钾与放线菌剂配施对盆栽连作草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第88-94页
   ·引言第88页
   ·材料与方法第88-89页
     ·试验材料第88页
     ·试验方法第88-89页
   ·结果与分析第89-93页
     ·硅酸钾与放线菌剂对连作 3 年盆栽草莓根腐病病情指数的影响第89-90页
     ·硅酸钾与放线菌剂对连作 3 年盆栽草莓生物量的影响第90-91页
     ·硅酸钾与放线菌剂对连作 3 年盆栽草莓开花及果实产量的影响第91-93页
   ·讨论第93页
   ·结论第93-94页
第八章 硅酸钾与放线菌剂配施对盆栽连作草莓植株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第94-102页
   ·引言第94页
   ·材料与方法第94-95页
     ·试验材料第94页
     ·试验方法第94-95页
   ·结果与分析第95-100页
     ·草莓植株全硅含量第95-96页
     ·草莓植株全氮含量第96-97页
     ·草莓植株全磷含量第97-98页
     ·草莓植株全钾含量第98-99页
     ·土壤养分含量第99-100页
   ·讨论第100-101页
   ·结论第101-102页
第九章 粉煤灰与放线菌剂配施对盆栽连作草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第102-109页
   ·引言第102页
   ·材料与方法第102-104页
     ·试验材料第102-103页
     ·试验方法第103-104页
   ·结果与分析第104-107页
     ·粉煤灰与放线菌剂对连作 3 年盆栽草莓根腐病病情指数的影响第104页
     ·粉煤灰与放线菌剂对连作 3 年盆栽草莓生物量的影响第104-106页
     ·粉煤灰与放线菌剂对连作 3 年盆栽草莓开花及果实产量的影响第106-107页
   ·讨论第107-108页
   ·结论第108-109页
第十章 粉煤灰与放线菌剂配施对盆栽连作草莓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第109-119页
   ·引言第109页
   ·材料与方法第109-110页
     ·试验材料第109-110页
     ·试验方法第110页
   ·结果与分析第110-116页
     ·草莓植株全硅含量第110-112页
     ·草莓植株全氮含量第112-113页
     ·草莓植株全磷含量第113-114页
     ·草莓植株全钾含量第114-115页
     ·土壤养分含量第115-116页
   ·讨论第116-118页
   ·结论第118-119页
第十一章 硅肥和放线菌剂配施对盆栽连作草莓根系活力及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第119-125页
   ·引言第119-120页
   ·材料与方法第120-121页
     ·试验材料第120页
     ·试验方法第120-121页
   ·结果与分析第121-123页
     ·草莓根系活力第121-122页
     ·叶片抗氧化酶 SOD 和 POD 活性第122页
     ·叶片与酚类物质代谢相关酶 PPO 和 PAL 活性第122-123页
   ·讨论第123-124页
   ·结论第124-125页
第十二章 硅肥与放线菌剂配施对盆栽连作草莓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第125-133页
   ·引言第125页
   ·材料与方法第125-126页
     ·试验材料第125-126页
     ·试验方法第126页
   ·结果与分析第126-131页
     ·草莓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第126-128页
     ·草莓根区土壤微生物组成第128页
     ·草莓根区土壤主要细菌类群及数量第128-129页
     ·草莓根区土壤主要放线菌类群及数量第129-130页
     ·草莓根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第130-131页
     ·硅肥对草莓根区土壤拮抗放线菌 Act12 定殖数量的影响第131页
   ·讨论第131-132页
   ·结论第132-133页
第十三章 结论与展望第133-135页
   ·研究结论第133-134页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34页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134-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59页
附录第159-163页
致谢第163-164页
作者简介第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枳椇果梗发酵特性及其果醋功能性研究
下一篇:缺氮复氮处理下玉米幼苗根系的表观遗传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