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4页 |
| 1 绪论 | 第14-28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7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 1.2 研究问题与内容 | 第17-21页 |
| 1.2.1 研究问题 | 第17-20页 |
| 1.2.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1.3 研究目的、方法与框架 | 第21-25页 |
| 1.3.1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1.3.3 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5-28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28-40页 |
| 2.1 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内涵演变与研究综述 | 第28-33页 |
| 2.1.1 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概念起源与内涵演变 | 第28-30页 |
| 2.1.2 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研究综述 | 第30-33页 |
| 2.2 经济增长与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33-35页 |
| 2.2.1 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 第33-34页 |
| 2.2.2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34页 |
| 2.2.3 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34-35页 |
| 2.3 关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研究综述 | 第35-37页 |
| 2.4 文献述评 | 第37-40页 |
| 3 理论机理与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构建 | 第40-56页 |
| 3.1 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理论机理分析 | 第40-46页 |
| 3.1.1 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概念模型 | 第40-43页 |
| 3.1.2 经济增长与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理论机理分析 | 第43-46页 |
| 3.2 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构建 | 第46-56页 |
| 3.2.1 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建立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 第46-50页 |
| 3.2.2 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模型构建 | 第50-54页 |
| 3.2.3 城市群状态型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模型构建 | 第54-56页 |
| 4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评价研究 | 第56-76页 |
| 4.1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方法、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 第56-59页 |
| 4.1.1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方法 | 第56-57页 |
| 4.1.2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 第57-59页 |
| 4.2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评价与分析 | 第59-67页 |
| 4.2.1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整体的综合承载力特征及变动趋势 | 第59-64页 |
| 4.2.2 长江经济带五大子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特征及变动趋势 | 第64-67页 |
| 4.2.3 小结 | 第67页 |
| 4.3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状态型综合承载力的评价与分析 | 第67-76页 |
| 4.3.1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整体的状态型综合承载力的评价与分析 | 第67-72页 |
| 4.3.2 长江经济带五大子城市群的状态型综合承载力的评价与分析 | 第72-74页 |
| 4.3.3 小结 | 第74-76页 |
| 5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差异研究 | 第76-92页 |
| 5.1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时间演变及空间差异分析 | 第76-86页 |
| 5.1.1 时空差异研究方法 | 第76-78页 |
| 5.1.2 空间自相关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78-80页 |
| 5.1.3 空间聚类与空间异常值结果与分析 | 第80-83页 |
| 5.1.4 热点分析及其稳健性检验 | 第83-85页 |
| 5.1.5 小结 | 第85-86页 |
| 5.2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状态型综合承载力的时间演变及空间差异分析 | 第86-92页 |
| 5.2.1 时间演变及空间差异分析 | 第86-89页 |
| 5.2.2 小结 | 第89-92页 |
| 6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经济增长与综合承载力的关系研究 | 第92-112页 |
| 6.1 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支撑系统的指标选取和评价结果 | 第93-97页 |
| 6.1.1 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支撑系统的指标选取 | 第93-94页 |
| 6.1.2 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支撑系统的评价结果 | 第94-97页 |
| 6.2 实证方法与模型构建 | 第97-101页 |
| 6.2.1 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97页 |
| 6.2.2 普通面板联立方程模型 | 第97-99页 |
| 6.2.3 空间面板联立方程模型 | 第99-100页 |
| 6.2.4 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 第100-101页 |
| 6.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 第101-111页 |
| 6.3.1 空间自相关检验结果分析 | 第101-103页 |
| 6.3.2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7页 |
| 6.3.3 稳健性检验 | 第107-111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 7 提升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政策优化研究 | 第112-134页 |
| 7.1 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 第113-115页 |
| 7.1.1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 第113-114页 |
| 7.1.2 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 | 第114-115页 |
| 7.2 模型设计与变量处理 | 第115-118页 |
| 7.2.1 模型设计 | 第115-117页 |
| 7.2.2 变量处理 | 第117-118页 |
| 7.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118-127页 |
| 7.3.1 基准模型检验与分析 | 第118-119页 |
| 7.3.2 稳健性检验与分析 | 第119-121页 |
| 7.3.3 动态效果检验与分析 | 第121-122页 |
| 7.3.4 政策机制检验与分析 | 第122-123页 |
| 7.3.5 区域异质性检验与分析 | 第123-127页 |
| 7.4 机制构建与路径优化 | 第127-131页 |
| 7.4.1 机制构建 | 第127-129页 |
| 7.4.2 路径优化 | 第129-131页 |
| 7.5 本章小结 | 第131-134页 |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34-138页 |
| 8.1 研究结论 | 第134-135页 |
| 8.2 研究展望 | 第135-1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8-154页 |
| 附录 | 第154-156页 |
|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54页 |
|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54页 |
|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154-155页 |
| D.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55-156页 |
| 致谢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