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机器辅助技术论文

基于Web具有参数化特征功能的协同设计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1章 绪论第9-24页
   ·CAD概述第9-14页
     ·CAD的发展及趋势第9-11页
     ·参数化特征造型技术第11-14页
   ·协同 CAD概述第14-19页
     ·协同 CAD的发展第14-15页
     ·协同 CAD的分类第15-17页
     ·协同 CAD中模型数据传输方法第17-19页
   ·基于 WEB的协同设计第19-22页
     ·相关背景第19-20页
     ·研究现状第20-22页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结构第22-24页
第2章 基于 Web具有参数化特征功能的协同设计框架第24-31页
   ·引言第24页
   ·需求分析第24-26页
   ·系统框架结构第26-29页
   ·小结第29-31页
第3章 基于 Web的协同参数化特征编辑第31-45页
   ·引言第31页
   ·分布式的特征模型第31-35页
     ·服务器端完整的特征模型第31-32页
     ·客户端简化的特征模型第32-34页
     ·服务器与客户端特征模型之间的关联第34-35页
   ·基于 WEB的协同参数化特征修改第35-40页
     ·特征参数分类第35页
     ·特征参数与面片化模型的关联第35-38页
     ·基于Web的特征修改的实现机制第38-40页
   ·基于 WEB的协同参数化特征构造第40-44页
     ·客户端基于交互的特征定义第41-43页
     ·具有一致性的分布式特征模型的更新第43-44页
   ·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支持实时编辑的增量传输第45-54页
   ·引言第45页
   ·增量传输流程第45-46页
   ·增量模型的生成第46-50页
     ·增量模型定义第47页
     ·增量模型生成算法第47-50页
   ·客户端模型的更新第50-53页
     ·增量模型的解析第50-52页
     ·增量模型与原模型的融合第52-53页
   ·小结第53-54页
第5章 系统实现第54-66页
   ·引言第54页
   ·系统框架第54-55页
   ·主要功能模块第55-59页
     ·基于Web的协同浏览与批注第55-57页
     ·基于Web的协同参数化特征修改第57-58页
     ·基于Web的协同参数化特征构造第58-59页
   ·实例第59-64页
   ·小结第64-66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6-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辽宁红沿河核电厂可能最大风暴潮的估算
下一篇:一种简化的事故后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在秦山核电厂概率安全评价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