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32页 |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 ·压气机叶栅内二次流损失机理的研究 | 第11-18页 |
| ·叶轮机械叶栅内的二次流及二次流损失 | 第11-13页 |
| ·叶轮机械叶栅内的旋涡结构及二次流损失机理 | 第13-14页 |
| ·叶栅内部流动的旋涡结构 | 第14-18页 |
| ·弯曲叶片的发展及其在压气机中的应用 | 第18-22页 |
| ·弯曲叶片控制二次流损失的机理 | 第18-20页 |
| ·弯曲叶片研究成果综述 | 第20-21页 |
| ·弯曲叶片在压气机中的实际应用 | 第21-22页 |
| ·叶栅内二次流动控制的方法和途径 | 第22-30页 |
| ·通流部分几何变形 | 第22-23页 |
| ·附面层控制与隔离 | 第23-24页 |
| ·机匣处理 | 第24-25页 |
| ·叶片修型与端弯技术 | 第25-26页 |
| ·孔隙流动技术的初步探索 | 第26-30页 |
| ·论文工作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 第2章 削涡孔设计参数对压气机栅内流场结构及性能影响 | 第32-54页 |
| ·引言 | 第32页 |
| ·叶栅内三维粘性流场的数值计算方法 | 第32-36页 |
| ·湍流模型 | 第34-36页 |
| ·FLUENT计算软件包简介 | 第36-37页 |
| ·计算方案 | 第37-39页 |
| ·计算网格与数值方法 | 第38-39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9-52页 |
| ·叶栅质量流量的变化 | 第39-40页 |
| ·总压损失系数的比较 | 第40-48页 |
| ·叶片负荷 | 第48-50页 |
| ·流动分离的改善 | 第50-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3章 组合削涡孔设计参数对扩压叶栅性能影响 | 第54-69页 |
| ·计算方案 | 第54-56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6-67页 |
| ·通流能力的进一步增加 | 第56页 |
| ·总压损失系数的变化 | 第56-59页 |
| ·扩压因子的展向分布 | 第59-63页 |
| ·吸力面及51 面极限流线 | 第63-65页 |
| ·气流折转能力的提高 | 第65-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 第4章 削涡缝在弯曲扩压叶栅中的应用 | 第69-82页 |
| ·计算方案 | 第69-71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1-81页 |
| ·直、弯扩压叶栅出口总压损失的比较 | 第71-72页 |
| ·通流能力的改善 | 第72-74页 |
| ·总压损失系数的变化 | 第74-77页 |
| ·叶片负荷展向分布 | 第77-78页 |
| ·壁面极限流线 | 第78-80页 |
| ·出口气流角展向分布 | 第80-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结论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4页 |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