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实验部分 | 第1-58页 |
引言(Preface) | 第7-9页 |
第一章 产甘油激酶酵母菌株的筛选、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9-27页 |
摘要 | 第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9-11页 |
·菌种 | 第9-10页 |
·培养基 | 第10页 |
·细菌培养基 | 第10页 |
·酵母培养基 | 第10页 |
·试剂 | 第10-11页 |
·仪器 | 第1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1-17页 |
·产甘油激酶菌株的筛选 | 第11-13页 |
·菌种培养 | 第11-12页 |
·发酵液的处理 | 第12页 |
·甘油激酶活性的测定 | 第12-13页 |
·产甘油激酶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和扩大培养 | 第13-17页 |
·菌种及培养基 | 第13页 |
·菌种培养 | 第13页 |
·粗酶液的提取 | 第13-14页 |
·蛋白浓度测定 | 第14-15页 |
·培养基组分的优化 | 第15-16页 |
·产酶菌株生长曲线的确定 | 第15-16页 |
·碳源对产酶的影响 | 第16页 |
·氮源对产酶的影响 | 第16页 |
·甘油诱导物对产酶的影响 | 第16页 |
·正交试验分析 | 第16页 |
·金属离子对产酶的影响 | 第16页 |
·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16-17页 |
·发酵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16-17页 |
·发酵液初始pH对产酶的影响 | 第17页 |
·培养时间对产酶的影响 | 第17页 |
·通气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17页 |
·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17页 |
·液体种子菌龄对产酶的影响 | 第1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7-24页 |
·产甘油激酶菌株的筛选 | 第17-18页 |
·产甘油激酶酵母的发酵曲线 | 第18页 |
·培养基组分对甘油激酶形成的影响 | 第18-21页 |
·碳源对产酶的影响 | 第18-19页 |
·氮源对产酶的影响 | 第19页 |
·甘油对产酶的影响 | 第19-20页 |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20-21页 |
·部分金属离子对产酶的影响 | 第21页 |
·培养条件对甘油激酶形成的影响 | 第21-24页 |
·发酵液初始pH对产酶的影响 | 第21-22页 |
·发酵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22页 |
·培养时间对产酶的影响 | 第22-23页 |
·通气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23页 |
·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23-24页 |
·液体种子菌龄对产酶的影响 | 第24页 |
4 结论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产甘油激酶菌株的鉴定 | 第27-32页 |
摘要 | 第27页 |
Abstract | 第27页 |
1 材料 | 第27-28页 |
·酵母菌株 | 第27页 |
·培养基 | 第27-28页 |
·试剂、仪器 | 第2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菌落形态 | 第28页 |
·细胞形态 | 第28-29页 |
·生理生化特征测定 | 第2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1页 |
·形态特征 | 第29-30页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甘油激酶的分离纯化及基本特性研究 | 第32-57页 |
摘要 | 第32页 |
Abstract | 第32-33页 |
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33-34页 |
·菌株 | 第33页 |
·试剂 | 第33-34页 |
·仪器 | 第3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4-46页 |
·甘油激酶活性的测定 | 第34-35页 |
·蛋白浓度测定 | 第35页 |
·菌种培养 | 第35页 |
·培养基组成 | 第35页 |
·菌种培养方法 | 第35页 |
·无细胞粗酶液的提取 | 第35-36页 |
·硫酸铵分级分离 | 第36页 |
·硫酸铵分级范围的确定 | 第36页 |
·样品的硫酸桉沉淀 | 第36页 |
·沉淀后酶的透析处理 | 第36页 |
·柱层析纯化 | 第36-37页 |
·Q-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 | 第36-37页 |
·Sephacryl S-200凝胶过滤层析 | 第37页 |
·Affi-Gel Blue Gel(Cibacron Blue F3GA Sepharose)亲和层析 | 第37页 |
·甘油激酶纯度、分子量及等电点测定 | 第37-42页 |
·SDS-PAGE电泳 | 第37-38页 |
·PAGE电泳 | 第38-39页 |
·Molecular PAGE电泳 | 第39-40页 |
·IEF-PAGE电泳测定甘油激酶等电点 | 第40-41页 |
·HPLC | 第41页 |
·凝胶过滤测定分子量 | 第41-42页 |
·甘油激酶酶学性质研究 | 第42-46页 |
·甘油激酶催化反应的进程曲线 | 第42页 |
·甘油激酶的pH活性和酸碱稳定性研究 | 第42-43页 |
·甘油激酶的温度活性和热稳定性研究 | 第43-44页 |
·米氏常数的测定 | 第44-45页 |
·部分金属离子及小分子物质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4页 |
·甘油激酶的分离纯化 | 第46-48页 |
·甘油激酶纯度、分子量及等电点测定结果 | 第48-50页 |
·甘油激酶酶学性质 | 第50-54页 |
·甘油激酶的最适pH | 第50-51页 |
·甘油激酶的酸碱稳定性 | 第51页 |
·甘油激酶的最适温度 | 第51-52页 |
·甘油激酶的热稳定性 | 第52-53页 |
·酶的米氏常数 | 第53页 |
·各种抑制剂和激活剂对甘油激酶活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4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论文总体评价 | 第57-58页 |
第二部分 综述:甘油激酶及在甘油代谢中的研究进展 | 第58-80页 |
1 甘油激酶研究概况 | 第58-59页 |
2 甘油代谢中的甘油激酶 | 第59-67页 |
3 甘油激酶的结构 | 第67-68页 |
4 甘油激酶的调控 | 第68-71页 |
5 甘油激酶应用于甘油三脂的酶法测定 | 第71页 |
6 甘油三脂与人类健康 | 第7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第三部分 结束语 | 第80-81页 |
·在读期间所发表文章 | 第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