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岳山隧道岩溶超前预报及综合集成系统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15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TSP203岩溶超前预报方法研究 | 第16-29页 |
| ·TSP203系统研究 | 第16-21页 |
| ·TSP203系统简介及探测原理 | 第16页 |
| ·TSP203系统的数据采集 | 第16-18页 |
| ·TSP203数据处理 | 第18-19页 |
| ·TSP203数据分析 | 第19-21页 |
| ·TSP203现场试验 | 第21-28页 |
| ·探测目的 | 第22页 |
| ·现场探测概况 | 第22页 |
| ·数据处理分析 | 第22-26页 |
| ·岩溶地区结果分析 | 第26-27页 |
| ·影响预测准确性的主要原因 | 第27-28页 |
| ·结语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地质雷达岩溶超前预报方法研究 | 第29-37页 |
| ·地质雷达技术研究 | 第29-31页 |
| ·地质雷达简介 | 第29页 |
| ·地质雷达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第29-30页 |
| ·雷达探测溶洞的可行性分析 | 第30-31页 |
| ·宜万铁路齐岳山隧道雷达探测试验研究 | 第31-33页 |
| ·齐岳山隧道现场雷达试验仪器简介 | 第31页 |
| ·齐岳山隧道地质雷达现场试验 | 第31-33页 |
| ·地质雷达超前预报的应用技术方法研究 | 第33-37页 |
| ·地质雷达图像分析 | 第33-34页 |
| ·常见地层的雷达图像特征 | 第34-36页 |
| ·结语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红外探水岩溶超前预报方法研究 | 第37-42页 |
| ·红外探水基本原理 | 第37-38页 |
| ·红外辐射场的形成 | 第37-38页 |
| ·正常场与异常场 | 第38页 |
| ·红外探水现场试验 | 第38-41页 |
| ·红外探水布点方法 | 第38页 |
| ·红外探水试验 | 第38-39页 |
| ·数据分析 | 第39-41页 |
| ·结语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超前钻探岩溶超前预报方法研究 | 第42-50页 |
| ·RPD-150C钻机技术研究 | 第42-43页 |
| ·现场钻进技术指标研究 | 第43-46页 |
| ·钻进方案 | 第44页 |
| ·钻机性能对比 | 第44页 |
| ·钻进速度 | 第44-45页 |
| ·钻进压力 | 第45页 |
| ·钻孔排水 | 第45-46页 |
| ·齐岳山超前水平钻机的原始数据分析 | 第46-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六章 岩溶超前预报技术指标综合研究 | 第50-55页 |
| ·超前预报效果对比分析 | 第50-51页 |
| ·综合超前预报指标分析 | 第51-54页 |
| ·TSP203探测技术指标 | 第51-52页 |
|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指标 | 第52页 |
| ·红外探水技术指标 | 第52-53页 |
| ·RPD-150C探测技术指标 | 第53-54页 |
| ·综合超前预报指标权重分配 | 第54-55页 |
| 第七章 岩溶超前预报综合集成系统研究 | 第55-69页 |
|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 第55-56页 |
|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第56-61页 |
| ·系统主界面 | 第56页 |
| ·进入系统 | 第56-57页 |
| ·退出系统 | 第57页 |
| ·帮助 | 第57页 |
| ·数据集成 | 第57-58页 |
| ·综合集成系统核心界面 | 第58-61页 |
| ·集成数据设计 | 第61-62页 |
| ·系统集成数据 | 第61页 |
| ·集成数据间的关系 | 第61-62页 |
| ·隧道地质数据标准化 | 第62页 |
| ·系统的开发与集成 | 第62-63页 |
| ·系统的开发原则 | 第62页 |
| ·系统开发平台 | 第62页 |
| ·系统的集成 | 第62-63页 |
| ·系统应用实例 | 第63-69页 |
| ·程序运行 | 第63页 |
| ·系统评价举例 | 第63-67页 |
| ·结果显示 | 第67-69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作者简历 | 第74-76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