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部分 大黄黄连泻心汤古今相关文献研究 | 第9-23页 |
1 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古代文献研究 | 第9-11页 |
·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出处 | 第9页 |
·后世医家之注解 | 第9-10页 |
·泻心汤在古代临床运用 | 第10-11页 |
2 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现代临床应用 | 第11-16页 |
·内科 | 第11-15页 |
·消化系统 | 第11-13页 |
·神经系统 | 第13-14页 |
·呼吸系统 | 第14页 |
·心血管系统 | 第14页 |
·泌尿系统及内分泌系统 | 第14-15页 |
·皮科及外科 | 第15页 |
·五官科 | 第15-16页 |
·其它 | 第16页 |
3 泻心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16-19页 |
·止血、凝血作用 | 第16-17页 |
·抗菌作用 | 第17页 |
·抗炎作用 | 第17页 |
·其他(降脂、抗惊、降糖、抗溃疡、抗缺氧、抗动脉粥样硬化) | 第17-19页 |
4 前景与展望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3页 |
第二部分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古今医案研究 | 第23-33页 |
前言 | 第23-24页 |
统计方法 | 第24-25页 |
统计结果 | 第25-32页 |
1 一般情况 | 第25-26页 |
·性别 | 第25页 |
·年龄 | 第25页 |
·病程 | 第25-26页 |
·发病月份 | 第26页 |
2 治疗疾病 | 第26-27页 |
3 症状统计 | 第27-29页 |
·舌象 | 第27页 |
·脉象 | 第27-28页 |
·主要症状 | 第28-29页 |
4 药量统计 | 第29页 |
5 用药方法 | 第29-30页 |
6 辨证与治法 | 第30页 |
7 加减用药 | 第30-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部分 从热、瘀、毒之基本病机探讨大黄黄连泻心汤在糖尿病领域的应用 | 第33-48页 |
1 从“热”、“瘀”、“毒”论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 第33-40页 |
·从“热”论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 第33-36页 |
·从“瘀”论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 第36-38页 |
·从“毒”论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 第38-40页 |
2 赵进喜教授论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观点 | 第40-43页 |
·从“热”、“瘀”、“毒”论治 | 第40-42页 |
·“辨体质”学说及“三位一体”辨证模式 | 第42-43页 |
3 赵进喜教授运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经验总结 | 第43-47页 |
·运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糖尿病 | 第43-44页 |
·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 | 第44页 |
·糖尿病合并胃轻瘫 | 第44页 |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 | 第44-45页 |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 第45-46页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第46页 |
·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 | 第46页 |
·糖尿病足 | 第46-47页 |
4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个人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