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 | 第10-13页 |
·中线工程需要研究的问题 | 第13-14页 |
·国内外调水工程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国内外调水工程简介 | 第14页 |
·明渠非恒定流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输水渠道运行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研究问题与目标 | 第20-23页 |
第2章 中线工程电子渠道平台与水力学模型及其耦合研究 | 第23-56页 |
·基于TGIS 的中线工程电子渠道平台 | 第23-25页 |
·长距离复杂内边界的非恒定流数学模型 | 第25-43页 |
·总干渠的复杂内边界特征 | 第25-26页 |
·模型的选择 | 第26-27页 |
·明渠非恒定流基本控制方程 | 第27-28页 |
·基本方程的数值求解方法 | 第28-31页 |
·复杂内边界的处理 | 第31-37页 |
·模型求解程序的框架 | 第37页 |
·一维非恒定流模型的验证 | 第37-42页 |
·沿程糙率及局部水头损失系数确定 | 第42-43页 |
·中线工程电子渠道与水力学模型的耦合 | 第43-50页 |
·电子渠道平台应用展示 | 第50-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3章 中线工程输水安全及水力响应过程特征研究 | 第56-80页 |
·总干渠水力响应参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6-58页 |
·总干渠水力响应过程特征研究方案 | 第58-61页 |
·研究渠段 | 第58-59页 |
·研究方案及模拟条件 | 第59-61页 |
·水位波动变化幅度及波动影响距离 | 第61-73页 |
·单个节制闸运用水力响应过程特征分析 | 第61-68页 |
·多个节制闸联合运用的水力响应特征分析 | 第68-71页 |
·波动影响范围与流量、开度变化和断面尺寸的关系 | 第71-73页 |
·水力响应时间 | 第73-78页 |
·波动传播时间 | 第73-76页 |
·渠道重新平衡稳定时间 | 第76-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4章 中线干渠输水稳定性及安全性问题研究 | 第80-115页 |
·研究内容及方案 | 第80-86页 |
·研究对象. | 第81-83页 |
·情景设计 | 第83-86页 |
·闸门应急关闭时事故渠段内的水位波动特征 | 第86-100页 |
·水位壅高特征 | 第86-95页 |
·水位降落特征 | 第95-100页 |
·与事故渠段相邻的渠段的水力响应特征 | 第100-107页 |
·上游节制闸前水力响应过程 | 第100-104页 |
·下游节制闸后水位骤降特征 | 第104-107页 |
·退水闸不同位置对渠段安全的影响 | 第107-113页 |
·澎河退水闸启用对渠道内水力响应过程特性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水北沟退水闸启用对渠道内水力响应过程特性的影响 | 第110-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5章 中线干渠运行调度模式研究 | 第115-165页 |
·闸前常水位运行最优水位变幅研究 | 第115-140页 |
·研究技术方案 | 第116-118页 |
·不同允许水位变幅下各节制闸的开度变化及起调时间 | 第118-138页 |
·不同允许水位变幅下渠系达到稳定的时间 | 第138-139页 |
·最优水位变幅的初步选择 | 第139-140页 |
·闸前常水位运行的区间调度模式研究 | 第140-164页 |
·研究方案 | 第140页 |
·典型渠段区间的选择和区间运行工况的设定 | 第140-142页 |
·区间调度模式下沿程节制闸的起调时间 | 第142-158页 |
·区间调控模式下渠系达到稳定状态所需时间 | 第158-160页 |
·区间调控模式下闸门开启过程特征 | 第160-163页 |
·区间调度模式的初步评价 | 第163-164页 |
·本章小节 | 第164-16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65-168页 |
·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165-167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67页 |
·展望 | 第167-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4页 |
致谢 | 第174-17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75-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