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吕剧旦角唱法探析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吕剧概况 | 第11-21页 |
第一节 吕剧的历史文化 | 第11-18页 |
一、吕剧源流 | 第11-16页 |
二、吕剧地理环境及人文特色 | 第16-17页 |
三、吕剧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吕剧的语言特色 | 第18-21页 |
一、方言、土语和歇后语的运用 | 第18-20页 |
二、语言四声的地方风格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吕剧唱腔类型及特点 | 第21-31页 |
第一节 吕剧唱腔类型 | 第21-27页 |
一、四平腔 | 第21-24页 |
二、二板 | 第24-25页 |
三、唱腔曲牌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吕剧唱腔特点 | 第27-31页 |
一、唱腔结构 | 第28-29页 |
二、音乐伴奏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吕剧旦角演唱特征 | 第31-46页 |
第一节 旦角演唱分类 | 第31-36页 |
一、演唱形式 | 第31-35页 |
二、演唱风格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旦角的演唱技巧 | 第36-40页 |
一、运气 | 第36-37页 |
二、真假声运用 | 第37页 |
三、咬字、吐字 | 第37-39页 |
四、润腔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旦角唱词的基本格式 | 第40-44页 |
一、唱词的句式与段式 | 第40-43页 |
二、平仄规律与合辙押韵 | 第43-44页 |
第四节 旦角艺术家 | 第44-46页 |
一、郎咸芬 | 第44-45页 |
二、林建华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吕剧与民族声乐演唱的继承与发展 | 第46-53页 |
第一节 融合性与独特性 | 第47-50页 |
一、历史渊源 | 第47-48页 |
二、演唱方法 | 第48-49页 |
三、演唱风格 | 第49-50页 |
第二节 交流性与借鉴性 | 第50-53页 |
一、民族声乐的曲目对戏曲唱腔的交流与借鉴 | 第50页 |
二、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对戏曲唱腔的交流与借鉴 | 第50-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一 | 第55-61页 |
附录二 | 第61-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